齐湣王登上王位那会儿,他拿到的可是全天下最顶尖的一手好牌,无人能及。
那时候,最有可能统一全天下的,不是秦国,而是齐国。
不过,齐湣王终究是把一副好牌给糟蹋了,到头来,自己落得个悲惨下场,齐国也差点儿不复存在。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呀?
【好得不能再好得牌】
齐湣王刚当上国王的头几年,他手里的资源真是棒极了,好得没法再好!
打败楚秦两国后,我成了天下最厉害的!
公元前301年,齐国将领匡章带着齐国、韩国和魏国的联合军队,在垂沙这场大战里把楚军打得大败,还杀了楚国的将领唐昧。
垂沙之战没多久,齐湣王就坐上了王位。
齐湣王当了国王后,齐国的各项事业还是劲头十足地往前冲。
打败了楚国,然后再去挑战秦国!
公元前298年,孟尝君带着齐国、韩国和魏国一起组成联军,跟秦国打了三年的仗,最后成功打下了函谷关!
函谷关都失守了,秦国这下彻底完蛋了。秦昭王吓得大叫:“宁可丢掉三座城受辱,也不能让咸阳受到威胁受辱啊!”要是再不割地求和,齐国人可就要打进咸阳城了!
结果,秦国立刻服软,把封陵归还给了魏国,武遂还给了韩国,还把齐城送给了齐国,通过割地来求和!
之后,齐国轻轻松松地又一次打败了燕国,还把前来支援燕国的楚军也给打退了!
五年时间里,我们接连打败了楚、秦、燕三个国家!
齐湣王完全可以向全世界宣告:还有谁能比得上我?
2、比秦国超前了30年的外交局面。
那时候,齐国的外交形势也是好得不得了。
韩国和魏国这两个国家,现在已经铁了心站在齐国那边,成了它的铁杆小弟。
另外,只要秦国还一直是个威胁,韩、魏两国就没有理由不去依靠齐国!
那赵国咋样了?
到了这个时候,赵国因为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已经打败了中山国,并且在北方开拓了大片土地,实力变得相当强大,再也不可能去当别人的附庸国了。
不过,要说赵国和秦、齐这两个大国的关系,赵国跟齐国更铁一些。特别是赵国的宰相李兑,他简直就是“亲齐”的代表人物。
总的来说,要是齐国打算攻打燕国,赵国就会站出来反对;可要是齐国想对付秦国,那赵国就更可能站在齐国这边了。
南方的楚国,跟秦国和齐国都有很大的矛盾,因此,它大体上保持中立。
就只有北边的燕国,跟齐国有着很深的仇恨。
要是秦国想和燕国联手对付齐国,那燕国肯定会百分之百帮忙的。
不过,燕国老是被齐国欺负,又被东胡趁机占了便宜,瞧它那弱不禁风的样子,它站哪边儿好像也没啥大不了了。
所以,说到外交上的局势,有了齐、韩、魏这三个国家组成的“世界中心线”做后盾,齐国几乎就稳操胜券了。
过了好几十年,秦国的范睢出了个主意叫“和远的国家交朋友,打近的国家”。他说啊,第一步得先把韩、魏两国震慑住,让他们听自己的;第二步呢,就拉着韩、魏一起去震慑齐、赵这些大国;第三步,等那些远的大国都听话了,最后再把韩、魏给吞并了。
可以说,齐国现在的外交处境,差不多快达到范睢一直努力想要实现的“第二个阶段”了。
这种外交局面,比后来的秦国要“超前”三十多年呢!
不论是能力还是外交关系,这阵容简直是顶呱呱,好得没话说!
【转折点:齐王亲自操刀】
齐湣王刚开始当王时的好形势,多亏了孟尝君在一旁帮忙才形成的。
齐湣王之所以会改变,还得从孟尝君说起。
公元前294年,齐国有个叫田甲的贵族想强行抢夺王位,不过这场叛乱最终没能成功。
因为这件事,孟尝君没办法,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后来又逃到了魏国。
结果就是,齐湣王自己动手上阵指挥啦!
这,就是齐国命运发生改变的关键时刻。
【改变外交思想:亲秦,抛弃盟友韩、魏】
孟尝君当家作主那会儿,齐国在外交上可风光了,拉上了韩国和魏国,一起把秦国和楚国压得死死的。
不过,孟尝君的外交策略有个弊端,就是只顾着和邻近的国家亲近,却去攻打远方的国家。
因此,尽管韩国和魏国接连打败了楚国和秦国,但它们这两个小伙伴捞到了不少地盘,反倒是齐国没捞到什么大便宜。
再说了,对手孟尝君这时候已经跑到魏国去了。
因此,齐湣王上台掌权后,改变了之前的做法,打算:和远处的秦国拉近关系,而跟韩、魏两国疏远。
齐国把支持魏国反对秦国的大臣周最赶走了,然后让秦国的五大夫吕礼来当丞相,跟秦国拉近了关系。
秦国挺机灵,换了魏冉来当丞相,还想跟齐国搞好关系,联手秦齐两家,一块儿对付韩魏。
紧接着,秦国动手连连,开始对韩国和魏国发起一连串的攻打。
在那场伊阙之战里,白起把韩魏两国的联军打得落花流水,一下子就拿下了五座城,赢得了大胜利。
后来,白起接连打下了魏国的老地盘安邑这些地方,又一次迎来了大进步!
老实说,孟尝君的“跟邻近国家交好,对远方国家进攻”的外交策略,短时间内确实碰到了一些麻烦。结果让韩、魏两国捞了不少好处,反倒是实力最强、付出最多的齐国没得到啥大实惠。
不过,就像我们前面说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时提到的那样:在战国时候,要想安心对付邻近的敌人,就得先稳住远方的强国,最好还能得到它们的支持。
在齐湣王刚开始统治的时候,齐国虽然暂时压住了秦国,但秦国还是很厉害。齐国呢,却在这个时候不再继续压制秦国,而是选择和远方的国家交朋友。这其实就是把外交上的主动权给让出去了,真是个不明智的决定!
不过,齐国在外交方面基础扎实,所以,历史总是再三给齐国机会去改正错误!
【赵国给予齐国的机遇,但齐湣王反手“卖赵”】
齐国不管韩、魏了,而秦国呢,老是攻打韩、魏两国。
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把搞好外交斗争的关键对准了一个新兴的强大国家——赵国。
经过赵武灵王的一系列改革,赵国已经强盛起来,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大国!
所以,魏国在被齐国甩掉,又被秦国连连打击之后,魏昭王只好亲自跑到赵国去见赵王,并且把葛孽和阴成这两个地方送给赵王当“供养之地”,另外,还把河阳和姑密给了赵国的相国李兑,作为他儿子的封地。
而秦国呢,也使出浑身解数想跟赵国套近乎,打算挑唆赵国去攻打齐国,甚至还打算派兵支援赵国。
这时候,赵国里头有个叫韩徐的大臣掌权,他支持联合三晋一起去打齐国;另外,还有些亲秦派的人也想联合秦国去攻打齐国。
这么说吧,要是赵国这时候能拉上秦、韩、魏一起攻打齐国,那齐国在外交上可就得吃大亏了!
不过,赵国的大臣李兑还是站在齐国那边,他不赞成攻打齐国。
所以,因为有了李兑的阻拦,赵国一直没有采取行动。
秦国想让齐赵两国打起来,见赵国不上钩,转头就开始打齐国的主意了。
秦国派了个使者去见齐湣王,说想和齐国一起称帝,还打算秦齐联手,共同攻打赵国!
齐湣王中计了!
他接受了秦国的建议,然后凭着自己的影响力,让五个国家一起商量攻打赵国,还定好了大家一起出兵的日子!
哎哟喂,赵国不买四国一起攻打齐国的账,结果齐国立马想办法拉拢五个国家一起去对付赵国!
这样的外交手段,肯定让齐国又得罪了赵国,赵国心里肯定也埋下了怨恨的种子!
【再次变卦,五国伐秦】
五个国家商量好一起攻打赵国。
然而,这样的做法,让其他国家都感到了害怕。
对大伙儿而言,秦国和齐国实力相当,互相看不顺眼。其他国家就靠着秦齐之间的不合,才有机会活下去。可要是秦齐一旦联手,那其他国家就只能一个个地被吞并,下场挺惨的。
所以,大家都希望把秦齐两国的联盟给拆开。
特别是对于一心想要复仇的燕国来说,要是秦国和齐国把赵国给分了,那燕国报仇就没戏了,而且,燕国还会被齐国从两边夹击,陷入绝境!
所以,燕昭王就让苏秦去齐国跑一趟,再给齐湣王好好忽悠一番。
苏秦的主意正好说到齐湣王心坎里了:要是五个国家一块儿打秦国,那大家的注意力就都在秦国上了,秦国只能忙着保护自己。这样一来,齐国吞并宋国就没人能阻拦了!
齐湣王突然明白了过来,马上改变了主意,跟赵国在阿地结盟,“商量好一起攻打秦国,废除帝号”!
接着,齐国打头阵,向西进发吓唬秦国。燕国呢,自己带着2万兵马和粮食去帮齐国。韩、魏两国也答应派兵支援。
结果就是这样,原本商量好的“五个国家一起打赵国”,突然间又变成了“五个国家转而攻打秦国”!
只需一人掌舵,就能让世间局势来回变换,像是“轻松一挥就能造云,再一挥就能降雨”,这足以看出齐国在影响力上的根基是多么稳固!
由于基础非常扎实,所以,历史总是不断给齐国带来机遇!
就是说,每当历史一次次特别眷顾齐湣王,给他机会时,他却总是:一变再变,不断浪费这些好机会,还一再背叛那些对他友好的人。
【反复变卦,不断挥霍信任度】
五个国家一起攻打秦国,场面非常壮观。
秦国顶不住了,只好又低头认输,它主动放弃了帝王的称号,还乖乖地把一些地盘还给了魏国和赵国。
与此同时,秦国又悄悄派人去找齐湣王,跟他说了个悄悄话:只要齐国愿意把宋国吃掉,秦国保证不插手!希望您能别打秦国的主意了!
不过,事情走漏了风声,各国得知齐国打算攻打秦国,却背地里跟秦国讲和,还打算攻打宋国。所以,这些国家攻打秦国也没占到便宜,反而悄悄地跟秦国和好了。
齐湣王看到这种情况,认真地说:大家别担心,齐国没跟秦国偷偷讲和!还有啊,等我们把宋国给灭了,那富裕的陶邑就归赵国的李兑相国,平陵呢,就给魏国的田文相国(也就是孟尝君),想用这办法让各国都安心。(这算是又拿秦国当挡箭牌了一次)
紧接着,为了不让事情再生变故,齐国赶紧行动起来,动手攻打并想要灭掉宋国。
不过,就在这个时候,宋王偃把王位让给了太子,而且这个太子很得民心,所以,齐国攻打宋国一直没什么进展!
不过,齐国想要灭掉宋国,这可不是件小事,光靠拉拢几个有权有势的人根本办不到。
特别是那个和齐湣王一直不对盘的孟尝君,齐国就算给了地儿他也没动心,反倒是更积极地四处奔走,想要拉着其他国家一起攻打齐国。
这时候,跟齐国关系不错的赵国宰相李兑,又一次给齐国带来了一个转机。
李兑一边打乱大家联手打齐国的计划,一边偷偷派人把各国想要一起攻打齐国的消息告诉了齐湣王。
齐湣王看到攻打宋国没啥进展,而且外交关系也搞得非常紧张,于是赶紧下令让军队撤回来。
这样一来,齐湣王又侥幸躲过了一次灾难。
【鬻(卖)天下以取秦】
齐湣王原本打算攻打宋国,但后来因为其他各国商量着要一起对付齐国,他的计划就不得不中途放弃了。
齐湣王得知,赵、魏、韩这些国家对齐国已经非常不高兴了,它们正打算私下里和秦国讲和。
这时候,齐湣王再次采纳了苏秦的主意,打定主意要赶在韩、魏两国之前,单独跟秦国讲和!
这回,齐湣王又派人跟秦国通气,明明白白地说出了秦国的提议:秦国不管齐国吞宋国这事儿,秦齐两边握手言和,重新结盟!
这回,秦国的国君和大臣们都想明白了:齐湣王在外交上变来变去,其实就是想把宋国给吞掉!
要是秦国不点头,齐国就会一直联合其他国家打秦国!
这时候,秦国的大臣冷向出了个主意:咱们秦国先别拦着齐国吃掉宋国。为啥呢?因为要是咱们反对齐国打宋国,那各国跟齐国的关系可就变得怪怪的了。等齐国真把宋国给吞了,它肯定就成了大家眼里最大的刺头。到那时候,其他国家自然而然就会跟咱们秦国站一边了!
所以,秦国打算顺着形势走,从阻止齐国攻打宋国,变成了鼓动齐国去攻打宋国。
秦国出了个主意:要是齐国把宋国灭了,就别让楚国和魏国占到便宜,宋国的地盘全归齐国!我们秦国呢,就想要魏国的上党那一块儿,这样好让韩国和魏国跟我们秦国、齐国结盟。之后,咱们再一起攻打赵国,秦国拿赵国的上地,齐国就拿河东,让赵国服我们。然后,秦国再拿下韩国的上地,齐国就去取燕国的阳地。最后,咱们联手打楚国,秦国要楚国的鄢和云梦,齐国就拿东国和下蔡。这样一来,秦、齐两国称帝,谁还敢不服?
所以,秦国保证:秦国不但不阻拦齐国攻打宋国,反而会帮忙!
结果就是,齐湣王特别高兴,这事儿就这么定了!
卖国求利,只为取得秦国的好处。——《战国时期的游说书信》
这下子,齐国为了拉拢秦国,把其他所有诸侯国都给牺牲了!
【诸侯恐惧,引起围殴】
齐国把宋国给灭了,这事儿让全天下的人都大吃一惊。
齐南边占领了楚国的淮北地区,西边攻打韩赵魏三国,打算吞并周朝,自己做天子,连泗水边上的小国邹鲁的国君都向他称臣,其他诸侯国都很害怕。——《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这样一来,诸侯们心里都不踏实了,各国都纷纷表示要反对齐国。
在这种情况下,本来跟齐国讲好要一起瓜分秦国的那些国家,突然站出来,领头带着大家一起攻打齐国。
就这样,秦国、韩国、魏国、赵国、燕国五个国家联合起来,组成军队去攻打齐国!
齐国啊,先是搞了个“五国一起打赵国”的局,接着又弄了个“五国联手攻秦”的事儿,现在,轮到它自己面对“五国一起讨伐齐国”啦!
老是变来变去,最后害了自己!
【连续昏招,导致连续惨败】
凭借齐国的实力,就算五个国家联手攻打,虽然会有些棘手,但也不一定就会导致国家灭亡。
特别是:除了燕国一心想要报复齐国之外,其他各国都各有各的小九九,只想着能捞到自己那份好处就行。
所以,只要齐国上下团结一致,就算赢不了,就算丢了几块地方,也不会到国家灭亡的地步。
可是,齐湣王还是一直在犯糊涂!
吓唬带头的将军,结果大军一下子就散了!
五国军队一路打到济水边,齐国军队在触子的带领下,在济水的西边摆好阵势,准备迎战。
这时,齐湣王派人传话给触子:“你要是不拼死抵抗,我可就要对你全家下手,连你祖宗的坟墓都不放过!”
就这样,在两军打仗的时候,刚一开打,心里带着怨气的触子就赶紧敲锣撤退,自己骑着马就跑了,结果导致齐军大乱,全都逃跑了!
这样一来,济西这场仗,齐军被打得落花流水!
不明智的行动,让齐军又一次被打得大败。
触子消失得无影无踪,不过还好,达子挺忠心,他把一些逃散的士兵聚拢起来,在秦周扎营,也就是在临淄城西门附近的地方安顿下来。
部队刚吃了大败仗,现在得赶紧把大家的斗志提上来!
达子说:大王,要不咱们拿些重赏出来,鼓舞鼓舞士气,让将士们豁出去干一场!
可是,齐湣王非但没要一分钱,还破口大骂!
这样一来,齐军又打了一次仗,但他们士气低落,结果又被打得惨败,将领达子也牺牲了。
齐国这个大国家,它的主要军队,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快速没了!
【作死之路继续,屈辱身死,齐国危亡】
接着,燕国军队大规模进攻,一路打到了临淄。
齐湣王只得赶紧逃跑。
现在,那五个国家的联军,都拿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走了,队伍已经散了,只有燕国还在接着打。
要是齐湣王能一直坚定领导,齐国打败燕军还是有希望的。
不过,齐湣王却一溜烟地跑到了卫国。
就这样,乐毅攻打齐国,齐国没了统一的指挥,各地都自己顾自己,根本挡不住,很快就都被占领了。
再说那齐湣王,逃都逃了,可还是不断出昏招!
在卫国的时候,有人热情款待他,可他却还是一副傲慢的样子,后来,卫国人看不惯就攻打他,他没办法只能逃跑。
他跑到鲁国和邹国躲藏,可因为他名气太大,这两个国家也不敢收留他。
没办法,他只能跑回齐国的莒地躲起来。
这时候,他开始把心怀不轨的楚国当成自己的唯一出路。
楚国没有加入“五国一起攻打齐国”的行动,并且,它怕五国打败齐国后会转头攻打自己,所以,一直在想办法阻止这五国联手攻齐。
可能就是因为这样,齐湣王才把楚国当成了自己的伙伴!
可是,到了现在这个地步,楚国变了卦:干脆趁着混乱也捞点好处吧!
楚国打着救齐的旗号,派淖齿去了莒城。
齐湣王非常高兴,就让淖齿当了宰相。
但是,淖齿心里打的算盘是“想和燕国瓜分齐国地盘”,所以,他没过多久就把齐湣王给害死了,还夺回了原本属于楚国的淮北地区。
转眼间,齐国只剩下莒城和即墨两地了,真让人心里直犯嘀咕。
后来,尽管田单成功让齐国重生,但这场动荡让齐国的实力大打折扣,从此以后,齐国就再也没能振作起来!
【内政之失】
齐湣王犯的错误,难道仅仅是在处理国际关系上吗?
在齐国有个住在城边的人叫孤狐咺,他大胆批评闵王,结果被砍头示众,百姓们因此不再归心。还有齐国宗室里的陈举,也因直言进谏,在东闾被杀,他的族人也都心散了。司马穰苴本是个能治国的人才,却也遭到杀害,大臣们自此都不再亲近君王了。——《战国策.齐六》
齐湣王当政的时候,严厉打压齐国的自由风气,对那些批评国君的老百姓下了狠手,结果老百姓心里都不再拥护他了。齐国贵族陈举因为对国家大事有啥说啥,被湣王给杀了,这样一来,齐国的贵族们心里都对湣王有了隔阂;还有那位一直受好评的司马穰苴,也被湣王莫名其妙地杀了,从那以后,大臣们都不愿再跟湣王亲近了。
老百姓不亲近,亲族也不团结,齐国里头,大家的心早就散了!
因此,看上去齐国还挺威风八面的,但实际上早就没啥实力,只是个空壳子了!
怪不得乐毅攻打齐国,短短六个多月,就连下七十多座城池,真是势不可挡啊!
齐湣王不管国内乱成一锅粥,自己国家有多虚弱都不管,偏偏爱在外面折腾,把各国诸侯耍得团团转!
这样一来,在内部,老百姓不再亲近,家族成员也离心离德;在外部,周围的国家都被它一再戏耍,心中充满了怨恨和不满。
就这样,齐国虽然势力大,基础也好,但齐湣王败亡的事儿,说来就来,快得很!
两千多年前,秦国和齐国实力相当,不过齐国在搞外交方面更有基础。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地球上出现了两个实力相当的大国,而且那个西方大国在外交上本来就有很明显的软实力优势。
两千多年前,齐国先是带头联合五国攻打赵国,接着又去攻打秦国,后来又想着拿整个天下去讨好秦国,真是变来变去没个准儿,以为自己能掌控大局,结果却被自己的一套把戏给害了。
两千多年后,那个先挑起俄乌争端,又号召各国联手对抗俄罗斯,最后却急着跟俄罗斯谈判的西方大国,它以后又会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