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东欧发生剧变,一夜之间,这片曾经被铁幕笼罩的土地几乎所有国家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这些曾经的东欧国家,大多数都成功融入了欧盟,其中包括波兰、匈牙利以及波罗的海三国,它们先后迈入了发达国家行列。而那些选择向西方靠拢的东欧国家,也似乎走上了一条更加光明的道路。然而,在巴尔干半岛,除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以及一开始便属于西方的希腊外,几乎没有任何国家成功跨入发达国家的行列。那么,为什么东欧剧变后,巴尔干地区的发展如此缓慢呢?
首先,我们需要厘清一个概念,那就是东欧和巴尔干的定义。一般来说,巴尔干地区的国家除了前南斯拉夫的成员国外,还包括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希腊和阿尔巴尼亚。至于摩尔多瓦,虽然地理上位于巴尔干半岛,但政治和地缘关系上却更接近前苏联,因此我们不把它列入讨论的范围。在接下来的讨论中,我们主要关注的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家。为了更好地理解巴尔干地区的困境,我们先来看看东欧其他国家的崛起原因。
东欧国家能够迅速崛起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它们在经济基础上的相对优势。例如,波罗的海三国,这三个国家原本就是苏联境内经济状况最好的共和国,早在苏联时期,它们便具备了成为发达国家的潜力。然而,苏联为了支援其他加盟共和国,拖累了它们的发展。匈牙利同样如此,作为苏联阵营中最具经济活力的国家之一,匈牙利与西方国家的交通条件优越,失去苏联制约后,成为发达国家几乎是必然的。捷克斯洛伐克更是如此,在二战前就是欧洲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
唯一稍显例外的是波兰,然而波兰得到了西方国家的支持,冷战结束后,它成为了“抗俄第一线”,因此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至于东德,也因为历史原因,很快融入西方经济体系。然而,巴尔干国家的起点却较低,它们的工业基础薄弱,成为了其发展的瓶颈。
巴尔干国家的困境,源于其历史背景。这些国家大多属于前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范围,直到19世纪才陆续获得独立。而工业革命早已在西欧各国如火如荼地展开,巴尔干地区未能及时参与,错失了工业化的黄金机会。此外,巴尔干地区长期处于俄国和奥斯曼帝国的争夺之中,频繁的战争使得该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严重拖延。这也正是“巴尔干火药桶”的由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马尼亚几乎被德奥保三国占领,国内的经济和基础设施几乎被摧毁殆尽,尽管名义上是战胜国,实际上却是名副其实的战败国。保加利亚则更为惨烈,战后成了完全的战败国,也未能从战争的创伤中恢复过来,这也让它难以发展。由于战时国内的矛盾和困境,这两个国家成为了希特勒很容易拉拢的对象。
战后的社会主义时期,罗马尼亚迎来了齐奥库斯基这样一位“天才”领导人。然而,他的奢华生活和极度好大喜功的性格,使得罗马尼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陷入了困境。齐奥库斯基的无能和腐败,最终导致罗马尼亚在东欧剧变中成为了唯一一个被迫接受“枪决”的领导国。保加利亚的政治转型则相对复杂,国内的政治分裂和转型过程中的诸多失败,使得保加利亚未能实现有效的改革,其经济和社会发展一度陷入迷茫。
至于阿尔巴尼亚,其经济在东欧剧变之前便因霍查的错误决策和独断专行陷入崩溃。霍查晚年无能,且大肆修建海岸碉堡,最终使国家资源耗尽,经济完全崩塌。虽然今天阿尔巴尼亚的经济正在缓慢恢复,但仍未摆脱过去的阴影。
前南斯拉夫的国家,虽也多属于前奥斯曼帝国,但其中的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却是两颗例外的明珠。斯洛文尼亚在一战之前属于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其经济基础和发展水平本就较好。而克罗地亚也曾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虽然克罗地亚独立时经历了战争,但其发展水平仍高于其他南斯拉夫国家。至于南斯拉夫解体时的其他国家,则因多次战争而长期无法恢复,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低谷。
总体来说,巴尔干地区的落后发展,深受历史、战争以及领导人决策失误的影响。战争对于巴尔干地区的经济摧毁力是无法忽视的,至今这片土地仍在为过去的创伤付出代价。
参考资料:
葛志强.保加利亚经济现状浅析[J].东欧,1998,(02):18-19.
前南联盟各国独立后现状[J].共产党员,2008,(0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