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1月,为了支持新四军顺利向江北转移,经过军部批准,第三支队第五团与军部特务团进行了合并,成立了新四军的第三纵队,亦称为右路纵队。到了1941年1月,皖南事变爆发。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新四军虽然奋力拼搏,经过几天几夜的激战,最终未能成功突围,只能选择分散突围。
在这一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分散突围的关键阶段,新四军军长叶挺亲自前往第五团驻地,向第五团下达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任务。第五团的全体成员毫不犹豫,视生死如草芥,两度成功地掩护军部顺利突围。那么,第五团的突围情况究竟如何呢?
在讨论这一问题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新四军第五团的历史背景。新四军第五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土地革命时期的闽北红军游击队。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闽北红军游击队继续坚守根据地,深入深山,过着风餐露宿的艰苦生活,并经历了三年游击战的血与火考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基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号召,新四军应运而生,闽北游击红军的主力部队则改编成新四军第五团,投入到抗日战场,为国家的解放事业浴血奋战。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时,新四军第五团归属于第三纵队指挥,团长由徐锦树担任,政治委员是林开凤,参谋长梁金华,政治处主任则由何志远代理。
1941年1月7日夜晚,新四军军长叶挺亲自前往第五团驻地,向他们下达了阻击国民党第七十九师、为军部及主力部队突围提供掩护的任务。叶挺明确要求第五团在高岭地区坚守三天三夜。
第五团作为军部的后卫,接到命令后毫不犹豫,迅速整装待发,朝着高岭前进。到达高岭后,他们发现敌方已经在此驻扎了一个营。由于双方穿着相似,第五团巧妙地伪装成换防部队,几乎没有经过一场激烈战斗便顺利控制了高岭,且自己没有遭受损失。
第五团在高岭地区坚守了三天三夜,成功完成了掩护军部突围的任务,还缴获了大量物资和弹药,成绩斐然。然而,当他们完成任务后,以为军部已经成功突围,因此沿着预定路线追赶。没想到,军部的突围并不顺利,最终第五团在石井坑追上了军部。
看到第五团队伍完好无损,叶挺非常高兴,特意宰了一匹军马,让第五团的战士们饱餐一顿。随后,叶挺再次下达了掩护军部突围的命令。当时,军部正在石井坑一带集结,而东流山则是石井坑的天然屏障,控制东流山既能确保军部顺利突围,也能打击敌人的有生力量。
因此,第五团接到命令后,立即向东流山进发,准备进行第二次掩护军部突围。
然而,在东流山的战斗中,第五团遭遇了敌军的猛烈围攻。尽管他们歼灭了大量敌人,但自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6个营级指挥员中有2人牺牲,3人负伤,战士们的伤亡也不断增加。
到了1月12日黄昏时,情况更加严峻。第五团几乎已经弹尽粮绝,团里只剩下不到百人(有说法称是百余人)。团长徐锦树和政治委员林开凤都被敌人俘虏(徐锦树在后来的越狱过程中壮烈牺牲,林开凤则被敌人杀害)。参谋长梁金华也因伤被俘,虽然他后来利用自己所持的国民党通行证住进了国民党医院养伤,但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他最终趁机成功逃脱,与大部队重新会合。
在这关键时刻,第五团的代理政治处主任何志远站了出来,决定负责指挥全团坚守阵地。在夜幕降临时,何志远带领剩余的部队从东流山撤出。最终,何志远成功带领队伍突破了敌人的包围圈,脱离了危险。战后,何志远被授予少将军衔。而梁金华也因英勇表现,于1961年晋升为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