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建国后曾计划定都凤阳,连皇宫都修好了,最后为何又放弃了
迪丽瓦拉
2025-09-08 06:04:09
0

朱元璋是贫苦出身,他一辈子南征北战、漂泊异乡,到了晚年,心里逐渐有了“落叶归根”的想法。

于是后来就有了“定都凤阳”的想法,为了验证这个想法的可行性,还特意做了考察,确实发现凤阳很适合做首都。

但让他没想到的是,阻力却这么大。

朱元璋的“凤阳情结”

洪武二年(1369年)九月的南京城,朱元璋刚登基不到两年,突然甩出一颗“重磅炸弹”,要把老家凤阳从穷乡僻壤变成大明的“中都”。

这事儿搁现在好比某位领导人突然宣布,要在自己村里建新首都,满朝文武都懵了。

但老朱有他的道理:“父老乡亲们得知道,我朱重八当皇帝了!”

凤阳这地方,放今天也就是个皖北小县城,但在朱元璋眼里可是块风水宝地。

他特意给大臣们画大饼:“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咱老家有长江淮河护着,水路交通也方便。

其实背后藏着他的小心思,当年要饭时被乡亲们瞧不起,现在非得让全村人看看“草根逆袭”的排场。

淮西派的大臣们自然拍手叫好。李善长、汤和这些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老乡,巴不得在老家修个“超级CBD”,既光宗耀祖又能捞油水。

可反对派也冒出来了,刘伯温直接怼道:“中都曼衍,非天子居也!”意思是凤阳这破地方要啥没啥,根本不配当首都。

朱元璋一听傻眼了,刘伯温在朱元璋心里是绝对的军师角色,他之于朱元璋,相当于诸葛亮之于刘备。

刘伯温的反对,肯定让朱元璋内心很不爽。

但不爽归不爽,朱元璋是一个极度有主见的君王,他认定的事很难反悔。

史上最烧钱的皇家面子工程

于是说干就干,朱元璋调集全国工匠、军士、民夫近百万人,愣是把凤阳变成了“明朝第一工地”。

中都皇城的午门石雕,盘龙的眼睛里能塞进拳头;宫殿柱础石大得能摆八人宴席,比后来北京故宫的柱础大三倍。

运石料的队伍更夸张,从云南运块巨石,得先劈山开路,累死的牲口骨头堆成小山包,民夫们边拉纤边唱:“中都城,黄金地,进去容易出来难!”

老朱对质量把控严到变态。每块城砖都刻着22个府、70个州县负责人的名字,谁造的砖塌了,脑袋就得搬家。

用现在的话说,这就叫责任到人。他朱元璋的严苛律政,别说当官的,老百姓都见识过,所以都不敢敷衍了事,都是踏踏实实把工程干好。

砌墙用的灰浆更绝,石灰混桐油,再加糯米汁,关键部位直接灌铁水。

有工匠偷偷把血手印摁在琉璃瓦上,六百多年后考古队挖出来,还能看清指节凸起的纹路。

就这样,吭哧吭哧干了好久,皇城终于竣工了。

皇帝为什么要突然叫停

洪武八年(1375年)四月,朱元璋带着大队人马回凤阳“验收成果”。原本该是衣锦还乡的高光时刻,却成了大型翻车现场。

先说好的一面:中都城墙比南京高三丈,护城河宽得能跑战船,三大殿的地基深达15米,按这标准能抗八级地震。

朱元璋幻想着皇城的威武霸气,结果坏消息接踵而至,汤和的侄子用军饷给自己修豪宅,李善长的手下克扣民夫口粮,工地上的老槐树天天有人上吊。

更糟心的是,朱元璋发现淮西老乡们抱团贪腐,俨然搞起了“凤阳帮”。

最刺激的还在后头。有风水师偷偷禀报:“陛下,这中都城压着王气呢!”原来凤阳地势低洼,夏天暴雨能把皇宫淹成鱼塘。

朱元璋站在未完工的奉天殿前,望着远处光秃秃的丘陵,终于承认刘伯温说得对,“非天子居也”

看来这就是天意,注定不让他老朱回老家。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回南京的马车里,朱元璋掰着手指算账:六年时间,花掉的钱够打三次北伐战争;累死的民工比元末凤阳全县人口还多;最关键的是发现“老乡靠不住”,淮西勋贵们贪污起来比元朝官僚还狠。

这时候又冒出两件事火上浇油。

先是刘伯温被死了,临终前还念叨:“凤阳虽帝乡,不宜居!”接着钦天监报告紫微星偏离中都上空,气得老朱直拍桌子:“朕修的不是皇宫,是吞金兽,这样下去真不行啊!”

洪武八年四月二十八日,朱元璋突然下诏“罢中都役作”。诏书写得冠冕堂皇:“劳费太过,宜速止之!”但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皇帝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

因为这事要开始不难,但要结束,就一定要想好说辞,不然全天下老百姓都要看自己笑话,尤其是凤阳老家的乡亲们,都会对老朱寒了心。

中都城如何成就北京故宫

停建的“中都城”成了明朝最大烂尾楼,但它的基因却悄悄融入了北京故宫。

朱棣迁都时直接照搬凤阳图纸,北京紫禁城的中轴线布局、三大殿名称,全是中都的翻版。连排水系统都是“高仿”,只不过把灌铁水的城墙改成了砖石结构。

凤阳本地人就惨了。

清朝康熙年间,县太爷拆了皇城九门的砖盖监狱;1968年更绝,直接成立“拆城领导小组”,把东城墙扒了卖砖。

现在农民家猪圈里随便捡块砖,都可能刻着“洪武三年凤阳府造”,搁拍卖行能换辆宝马。

凤阳保留的“皇城”

说来讽刺,六百年前朱元璋在凤阳搞“面子工程”,六百年后小岗村用十八个红手印开启改革开放。

中都城遗址上,老大爷们蹲在明代柱础石上下象棋,小孩骑着残缺的石狮子当马骑。

有游客问摆摊大妈:“这鼓楼有啥看头?”大妈边炸臭豆腐边乐:“老朱修它花了六年,咱们修地铁六年还没通,你说谁更牛?”

倒是那块“万世根本”的御笔匾额,现在还挂在凤阳鼓楼上,笔力比北京太和殿的“建极绥猷”更苍劲。

可惜朱元璋到死都没想明白:真正的“根本”不在城墙多高,而在民心向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老农拿着“小红本”去部队,司令... 1972年4月,时任济南军区烟台威海警备区司令员范天恩将军正在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他拿起听筒,...
抗战史上的今天:5月24日 岁月无声,历史有痕。八十载光阴流转,抗战的烽火岁月依然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
原创 民... 1959年12月,溥仪迎来了他的新生。在经过近十年的改造后,末代皇帝溥仪终于获得了特赦,成为了名副其...
原创 县... 1928年1月,寒风凛冽,雪花纷飞。一支身披国民革命军第140团军旗的队伍,在白雪皑皑的山区中艰难跋...
原创 1... 1981年5月7日,春末的空气温暖而宜人。曾经声名赫赫的国民党将领杜聿明,正躺在病床上,脸色苍白,气...
原创 朱... 朱元璋欲置沈万三于死地,宴席上他指着一道菜问沈:“这是什么?”沈万三聪明应答三个字,保全了性命。 ...
原创 论... 咱今天来唠唠三国蜀汉那些事儿。一提到蜀汉的大将,很多人脑袋里第一时间蹦出来的,肯定是关羽、张飞、赵云...
原创 文... 1957年4月,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时曾言:“历史上不是常提‘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
原创 台... 在抗日战争中,台儿庄战役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战役之一。李宗仁作为这场战役的指挥官,也因此被后世铭记...
原创 汉... 在阅读本文前,诚挚邀请您点击关注按钮,以便随时获取更多相关内容,同时也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您的支持...
原创 臭... 随着影视剧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人物被搬上荧幕。这些人物的塑造,往往在编剧的巧妙笔触下发生了改变...
原创 古... 在阅读本文之前,欢迎您先点击“关注”,以便您随时查阅我们精心准备的系列优质文章,也便于与他人讨论和分...
再读《三国演义》,我才知道中年... 我第一次读《三国演义》,是在高考之后,算是比较晚的了,后来又看了1994版同名电视剧。那时候眼里全是...
原创 美... 当提到“世界第二”时,许多人可能会首先联想到苏联。1991年,苏联解体,这被广泛视为美国的胜利。美国...
原创 明... 写作是一项艰难的工作,作者们每天都在辛勤地撰写文章,只为生计而努力。因此,希望各位观众能够理解并支持...
原创 历... 纵观中国五千年辉煌历史,许多历史人物赫赫有名,流芳百世。正是这些历史人物,成就了影视作品中丰富多彩的...
原创 宋... 宋朝文艺圈才子柳永:情场的得意难掩仕途上的坎坷 柳永以其卓越的词作而享誉全国,他的一生如同一幅复杂...
原创 我... 1948年,曾泽生率领的60军发动了反蒋起义,这一举动不仅对我军和平解放长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也为辽...
原创 诸... 三国时期,诸葛亮为实现 “北定中原,兴复汉室” 的目标,发动了多次北伐。其中,首次北伐尤为关键,本是...
原创 朱... 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荒淫无度的皇帝,但能够与之匹敌的驸马却是前所未有。众所周知,历史上的驸马地位常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