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时代,许多与今天社会完全不同的职业曾经存在,这些职业是专制政权的产物,也反映了当时对人民生命与人权的冷漠。而“刽子手”这一职业,恰恰就是这种冷酷制度的象征。
在现代影视作品中,刽子手这一角色常常出现在各种情节中。多数时候,他们手持锋利的砍刀,脸上带着凶狠的表情,挥刀之间,一条无辜生命便被无情地终结。刽子手似乎总是与鲜血和死亡紧密相连,这也是人们对这一职业的恐惧和厌恶之源。接下来要讲述的是清朝末期的最后一位刽子手——邓海山。
在清朝时期,科学与理性思想尚未普及,民众的观念依旧停留在蒙昧阶段。杀戮与个人的“阴德”常常被联系在一起,因此大多数人都避而远之,不愿从事这一残酷职业。从这一点可以看出,那些愿意成为刽子手的人,大多来自贫困家庭,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若有其他选择,谁愿意选择这样的职业。邓海山便是其中的代表。
邓海山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家境贫寒,甚至在当时的社会中也处于最底层,是封建制度压迫下的典型弱势群体。小时候,邓海山常常忍受着饥饿与寒冷的折磨,直到他渐渐长大,父母无法继续负担他的生活开销,只得让他自己出去谋生。
邓海山曾试过各种工作,也尝试了许多求生的办法,但底层民众的生活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改变贫困的现状。经过一番波折,邓海山无奈地回到了家中,靠帮父母务农为生。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邓海山听说刽子手这份工作收入丰厚,但由于涉及杀戮,没人愿意去做。已经贫困至极的邓海山,心一横,不再顾虑什么“阴德”之类的想法,开始寻找师父,决心学艺。
通过多次寻找,邓海山终于找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刽子手作为师傅。虽然刽子手这个职业在当时并不被看作体面,但它依然有着严格的技艺要求。若想通过官府的考核,必须掌握一些行刑的技巧和方法。于是,邓海山日夜跟随师父学习,拼命练习,生怕错失了这难得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渐渐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并且,师父也告诫他,在刽子手的职业中,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杀人数量不可超过一百。
邓海山虽然听从了师父的建议,但并没有过多放在心上。成为清朝的职业刽子手后,他的生活开始有所好转,物质上逐渐摆脱了贫困,然而他的内心却渐渐失去了曾经的道德底线和对师父忠告的敬畏。
终其一生,邓海山共斩首了三百多名犯人。这一数字,无论放在哪个时代,都足以让人感到寒意。作为刽子手,他始终未能结婚生子,身边也没有真心朋友。由于从事这一职业,他手上沾满了无辜者的鲜血,许多人知道他的身份后都会刻意避开他。
晚年时,邓海山因为年事已高被政府辞退,失去了经济来源。此时的他,成了一个孤独、贫困的老人,既没有妻子,也没有子女,生病时更是没有人照料。此时,他才终于想起了师父曾经的警告——杀人的数量要有“定数”,以此为刽子手们留一条退路。但当邓海山明白这一点时,一切已经为时已晚。
邓海山一生斩杀三百多人,而最终的报应也降临在了他身上。孤独无依、身体衰弱的他,像一个游魂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直到因病去世。他的死,几乎没有对社会产生任何波动,犹如他的一生一样平凡而无声。或许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邓海山充满了悔恨与恐惧,但这些都已经无法改变他走过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