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5月,陈毅在七大上作了关于新四军抗战情况的专题汇报,期间提到一位将领的英勇牺牲时,陈毅的声音突然哽咽,停顿了很久。他感慨道:“死节的惨烈程度,抗战以来前所未见。”
那么,陈毅提到的这位将领究竟是谁?他的牺牲为何能让经历了无数腥风血雨的陈老总如此动容?这一切要从新四军第三团的故事说起。
提到新四军第三团,人们常常会想到那个历史上有着浓厚印记的“老3团”。它是新四军八大主力团之一,隶属于新四军第二支队。老3团的起源地在闽西,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参谋长熊梦辉以及政治主任钟国楚等人都为团的运作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新的3团则与地方的抗日武装力量合并而来,起源于江苏,其团长是巫恒通。与传统印象中的“草莽英雄”不同,巫恒通并非出身贫贱的草根武者,他是一个文化人。
巫恒通生于1903年,家住茅山,父亲是个朴实的农民,家境十分贫困。尽管家里拮据,巫恒通的父亲仍然拼命支持儿子的教育,甚至在困窘中砸锅卖铁,誓要让儿子改变命运。巫恒通得以顺利读完小学和中学,最终从江苏省立第三师范(无锡师范)毕业。
毕业后,巫恒通通过多年努力,于1936年担任了苏北泰兴县的教育局局长。父亲听闻此事后欣慰至极,常常向邻里宣扬儿子的成就。然而,仅仅一年后,这一切便因战火的爆发而化为乌有。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年底,南京沦陷,泰兴县长携带家中财物迅速逃离。看到县长逃跑,警察局长也心生逃亡之意,但巫恒通果断上前将其拦住。
警察局长不满道:“县长都走了,我们还留在这里做什么?” 巫恒通愤怒地回答:“我们吃的是百姓的饭,不能在关键时刻弃民于不顾。”局长被他说服,决定留下。两人一起收集了县里的武器,并组织起了一支抗日队伍,准备前往洪译湖一带与日军作战。
不料,就在此时,县长竟然回来了,他反咬一口,指控巫恒通私自携款潜逃,擅自组建武装,意图作乱。忠诚抗日的巫恒通因此被投入监狱。然而,巫恒通的同事们对这一事件愤愤不平,纷纷为他奔走,最终将他保释出来。
即使获得了暂时的自由,巫恒通心中却感到了深深的迷茫,意识到蒋政府的腐朽与混乱,令他无法再在其中找到立足之地。正当他为未来的方向感到困惑时,一封来自第三师范老同学管文蔚的信件让他看到了希望。信中提到,管文蔚已在丹阳组织起一支抗日自卫队,邀请巫恒通一同参与抗日。
巫恒通收到信后,心中大喜,立刻启程前往丹阳。在那里,他不仅与老同学管文蔚相见,还遇见了陈毅。管文蔚是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任无锡县委书记,抗战爆发后,组织了抗日队伍。陈毅得知此事后与管文蔚展开了接洽。
此时巫恒通刚好到达,三人展开了一场深入的交谈。巫恒通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开启了属于自己的传奇篇章。
听闻巫恒通介绍家乡的情况后,陈毅对他说:“我看你不必留在丹阳,还是回茅山去自己发展吧。”巫恒通显得有些迷茫,他坦言:“我教书是行的,但带队打仗却无经验。” 陈毅笑了笑,鼓励道:“很简单,记住这16字:发动民众、扩大武装、搞好统战、团结士绅。”
巫恒通听后深受启发,决定回去按此思路开展工作,但他希望能得到一位助手。陈毅立刻表示可以派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的连政治指导员曾昭墟协助他。曾昭墟1915年出生,早在16岁时便加入了红军,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
在曾昭墟的帮助下,巫恒通将当地的抗日力量重新整合,成立了句容县东北区民众抗敌自卫团,自己担任团长,曾昭墟任副团长。
然而,这支原本高度自治的队伍在加入新四军后,发生了不小的波动。巫恒通为团长后,曾遭遇了来自队伍内部的强烈反对。某些成员对他加入新四军心生不满,甚至有队伍的第二大队大队长朱烈玉因反对而选择叛逃。为了保证队伍的纯洁,巫恒通果断采取行动,在与叛徒的冲突中,确保了队伍的稳定,并迅速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顿。
随着加入新四军的顺利推进,巫恒通与曾昭墟共同努力,战斗力大幅提升,开始在抗日战场上取得显著战绩。然而,日军对巫恒通展开了频繁的“讨伐”,并不断采取卑劣手段威胁他。巫恒通的亲人遭遇绑架,日军甚至威胁他要通过胁迫亲人来迫使他放弃抗战。
但巫恒通决然回应:“如果让我停止抗战,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他坚定的态度令敌人气急败坏。随后,日军将巫恒通年仅11岁的儿子抓走,试图摧毁巫恒通的抗战意志,然而这一切非但没有动摇巫恒通,反而让他的决心愈加坚强。
随后的时间里,巫恒通在监狱中遭受种种折磨,最终在绝食抗议中,于1941年9月14日英勇牺牲,年仅39岁。陈毅在新四军为他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发表了悼词,赞扬巫恒通的革命精神和卓越贡献。
巫恒通虽已牺牲,但他的精神永垂不朽。人民始终铭记他的英勇事迹,在民政部2014年9月公布的第一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他的名字赫然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