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启了两党合作的新篇章,这也为大革命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基础。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中,许多年轻的进步人士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纷纷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例如,今天我们要讲的吴溉之,就是在那个时期成为党的成员的年轻进步分子之一。
吴溉之,1898年出生于湖南省岳阳市的一个小商人家庭。从小,他就表现出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并且在家乡接受教育。随着学识的增长,吴溉之开始接触到许多爱国的进步人士,受其影响,积极参与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各类运动,逐渐觉醒并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
1924年,吴溉之加入了共青团,同年他顺利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成为党员不久,吴溉之便前往广州,进入黄埔军校四期学习。黄埔军校的学习经历,不仅为他提供了军事知识,也让他有机会参与到北伐战争中,投入到大革命的洪流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1927年大革命的失败给吴溉之带来了严峻考验。大革命的破灭并没有让吴溉之气馁,反而坚定了他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决心。他先是前往南昌,参加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尽管起初的队伍遭遇了挫折,吴溉之依然没有放弃,随后他转战上海,继续从事地下工作。此时,中央政府指派吴溉之前往程潜部队,担任兵运工作,后来他还被任命为连长等重要职务。
1928年,吴溉之返回上海,继续从事党的地下工作,同年秋季,他赴湖南平江,领导了当地的工农武装斗争,充分展示了他在革命中的卓越领导才能。随着红五军的成立,吴溉之被任命为第三纵队队长,之后他活跃在湘鄂赣根据地,担任了红三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长等职务,并为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做出了卓越贡献。
1934年10月,面对第五次“围剿”失败的局面,吴溉之参加了史诗般的长征。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没有使他屈服,到达陕北后,吴溉之继续从事政治工作,担任了总政治部组织部长、陕北军事部副部长、宣传部长等职务,为党和军队的政治工作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两党再次联合,陕北的红军主力得到了改编,成立了八路军。1938年,吴溉之被任命为八路军军法处处长及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负责党内除奸、宣传等工作,为军队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抗战中的重要人物。
抗日战争胜利后,吴溉之前往东北,主要从事后勤保障工作。他不仅积极组织和团结群众,推动支前参战工作,同时兼任东北军政大学副政委等职务,为培养党的军事与政治干部做出了不懈努力。在剿匪反霸、基层组织的恢复等方面,吴溉之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成为解放东北的功臣之一。
东北解放后,吴溉之随四野入关,担任华中军政大学副政委,继续为我党培养大量干部。新中国成立后,吴溉之在新政府中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其中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中纪委候补常委及常委等职务。他投身于新中国的法制建设以及纪检监察工作,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
然而,在1966年,随着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到来,吴溉之也成了造反派的迫害对象。尽管身陷逆境,但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崇高气节,与造反派展开了不懈的斗争。最终,1968年,吴溉之因病在北京去世,享年70岁。
吴溉之去世后的11年,中央政府为他恢复了名誉。1979年,吴溉之的冤屈得到平反,他的贡献得到了正式的认可。值得一提的是,吴溉之的妻子聂元梓,曾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工作。1966年,聂元梓在北大食堂张贴了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的大字报,此举引起了广泛关注,成为了红卫兵的五大头目之一。1983年,她因“错误言行”被判刑17年,受到了法律的严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