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政府官员究竟有多累?上班上朝不算累,下班才是真的要了老命
迪丽瓦拉
2025-09-08 07:06:36
0

想象一下,凌晨三点,北京城还一片漆黑,你却不得不打着寒风出门上班。不仅天刚蒙蒙亮,路上还一不小心可能掉进护城河命丧黄泉。有人说古代官员只负责吃喝玩乐,可事实上,清朝官员的每一天都是“地狱开局”——不是在拼命准备“工作汇报”,就是在酒桌、应酬中煎熬。可是问题来了,真到了下班,他们到底是在享受人生,还是走进了官场的炼狱?

一提起清朝大臣,脑海里就容易浮现出《康熙王朝》里皇帝斥责、群臣噤若寒蝉的画面。有人认为,官员们最怕的就是早起上朝,站错队少不了腥风血雨。但事情没那么简单。其实对于清朝官员来说,下班才是真正的噩梦开始。表面上,朝堂凶险,实际上,下朝后的办公室政治才是见血封喉。有人拼死三更爬起来做功课,朝会上能安全下庄,却可能因为酒桌上的一句话,晚上就被拉下马。可见,真正考验清朝官员的不是皇家大殿,而是那一场又一场绵延不绝、似无终点的酒局和拜访。至于为什么连酒桌都能变成刀光剑影?咱们后面慢慢揭开这个迷雾重重的官场江湖。

剥开这一层层官场“壳”,你会发现,大部分清代大员的生活状态其实比我们现代的“996”还拼命。先说早朝。根据古籍记载,清朝的早朝差不多开始于凌晨五点,可大臣们得提前一个甚至两个时辰到宫门外候着。试想下,现在有多少人愿意凌晨三点打着寒风、摸黑翻大街去上班?穿越回去估计都能当“劳模”了。而那时候交通工具有限,三品以下的官员还不能坐车,连个公交都没有。打不到“马车”只能两条腿抡着走,碰上下雨下雪,连伞都没得打,赶路还得打闪电。

可折腾好不容易上了朝,你以为就轻松了?错。早朝最短两个小时,最长能熬一天。官员们要么跪在地上,要么站在大殿外受风吹日晒。皇帝发问,谁都得提心吊胆备好答案。有人为怕被问倒,前一晚恨不得通宵复习,根本无睡眠可言。但大家最怕的还不是脑袋掉,而是身体熬坏了。一旦在宫里“内急”打断了皇帝的议事进程,轻则被骂,重的甚至能掉头。这还没完,为了防止“走水漏气”,许多人索性不吃早饭,最多含根人参提神。

老百姓怎么看待这样的官员生活?大多数普通百姓以为当官也就图个捧铁饭碗混日子。实际上,恽毓鼎日记里多次吐槽日夜应酬酒局精疲力尽,天天参加“满月酒”,连皇帝祭祀都能错过。小老百姓一边看热闹,一边感叹:原来所谓高官厚禄,真不是那么好混的,怪不得不少文人理想早早破灭。

看上去,这群官员忙完早朝、熬完夜、走完风雨,总算在太阳落山后有时间喘口气了吧?表面一片平静,其实暗流涌动。这才是官场真正拉开帷幕的时候。上班只是“热身”,下班才是主场。吃饭喝酒、办事送礼、拜访上级、照顾亲友——哪一样都不能落。恽毓鼎在《澄斋日记》里说得特别真实,“连日酬应,筋疲力尽”,连坐着都觉得腰酸背痛。

也许你会想,有必要搞这么多形式主义吗?难道不能像现在公务员一样,560点打卡下班,各回各家?这些反对的声音其实从清朝就有。有些官员看透了这一切,像李光地坚持洁身自好,不肯拉帮结派,最后下场却是被联合排挤,落得被贬的命运。一大批儒雅官员只能在饭局和拜访里苦中作乐,想过安静日子简直比登天还难。

反方声音也很强烈。“人情世故”听起来光鲜,其实是耗费大家精力的无底洞。不光精力被掏空,健康一样出了大问题。有人吐槽熬夜多了伤身,酒局闲聊多了误事——哪有时间办正事?可惜,官场氛围早已根深蒂固,人人都想改变,最后发现谁也逃不出这个怪圈。

你以为这种“喝酒扯皮”的现象只是个人选择,不去就能置身事外了?真相让人大跌眼镜。最令人震惊的是,即便像曾国藩这样后来的浩然之士,年轻时在京城也被逼着天天跑局,连自律如他,都一度“酒局成性”。后来虽说下决心远离无用饭局,但一个人的努力根本改变不了官场吃人不吐骨头的生态。

伏笔这时候集中爆发:原来,清代官员下班后拼了命应酬交际,背后还隐藏着家族利益的巨大黑洞。在宗族和家天下传统下,官员们拼的是关系网而非能力。谁拜访多,谁“下功夫”大,谁就能稳坐钓鱼台,甚至决定子孙后代的命运。不少人一边喊苦,一边还得继续拼圈子、凑人情。各种繁文缛节,比如递名帖、节日拜访、婚丧嫁娶,都成了官员“业绩考核”的隐形部分。这才明白,所谓下班,只不过是官场另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罢了。饭局如此,拜访更是不得不去。这一切加起来,比上班还苦,还累,还危险。

表面看,每天的酒局拜访像是朋友圈相集体放松时刻,其实风险却暗藏其中。一场饭局说错一句话,可能第二天就有“巡抚大人”递条子告你。一个拜访不到位,也许半个月后你就会被调到边疆“养马”。许多官员嘴上应承推掉酒局,真碰到权贵敲门,最后还是咬牙登门陪笑。

这一切的表面平静下,是更深一层的身心危机。恽毓鼎多次记录,频繁应酬让身体彻底垮掉,夜不能寐,久坐成疾,甚至半夜发烧、失眠头痛比比皆是。朋友之间的“人情债”越来越重,谁都知道这是不能少的活计,却没人能真放开。

新麻烦很快又来了——就是分歧越发加剧。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谁也不服气凭什么他混得好我混不好。于是背后的小团体、朋友圈、拉帮结派层出不穷,官员们之间的隔阂和戒心越来越深,哪怕只是喝个酒、拜个年,也常常怀揣戒备。而且时代越往后,这种人情压力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如果说清朝官员靠酒桌“混事”、靠拜访“保位”,那倒简直太看得起他们了。倒不如说,当时的官场就像个庞大的车轮,你明知轮子上钉子扎得满满的,却还不得不往前推。不管你是老实人还是油滑鬼,总得进局里陪笑;不管你愿不愿应酬,推了三回还是得坐上那张“鬼味十足”的酒桌。干不干活不重要,会不会说话、能不能圆场,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要说这是“为人民服务”,那百姓怕是还不如个迎来送往的“名帖”实用。这清朝官员的下班,纯属是“苦情戏”现场,一点浪漫都没有。硬要说哪里好——好在所有人都一样苦,谁成功都靠熬,不看你有多能干,只掂你能不能喝,拜得起这堆“亲戚”。

那么,各位看官,你们觉得清朝官员拼酒桌、跑拜访,为的是升官发财,还是被制度裹挟“被动营业”?一边是官场生存必须靠圈子、靠人情,另一边却说“能力才是硬道理”。你会选择曾国藩的自省自新,还是官场“活到老应酬到老”?真有一天能靠真本事不靠“酒桌文化”出头天?大家怎么看,这种官场里的“应酬困兽”,古今中外都是一样的吗?欢迎评论区“抬杠”——你的观点,才是最有劲的爆料!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西... 1937年3月,两个红军干部来到一户农民家里乞讨。一开门,他们便看到三个威武的汉子站在屋里,脸上横肉...
原创 平... 平江起义,是土地革命时期,彭德怀领导的一次重要工农武装起义,发生在1928年7月22日,地点在湖南省...
龙和凤都是公的,为啥结婚时却称... 最近有小伙伴问:龙和凤明明都是公的,为啥结婚却要说"龙凤呈祥"? 这事儿其实得从汉字的老底子说起。 ...
原创 白... 在民国时期,时势往往能塑造英雄。虽然这个时代充满了动荡和困苦,但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英雄人物涌...
三国杀:聚气舞剑,控水化蝶,明... 享受生活,热爱桌游,大家好,我是小扩。 今天介绍《三国杀OL》的皮肤。OL这边不够意思啊,移动版和新...
原创 血... 周恩溥与周恩寿兄弟的抗战与奉献 本文所引用内容均来源于权威资料,文末已标明文献来源及相关截图,敬请...
原创 最... 1933年3月的一个清晨,红军在四川大巴山的木门场举办了扩红招兵活动。连长站在一群人面前,慷慨激昂地...
原创 他... 我国的开国将军们,大多数人常常被认为是战场上英勇作战的英雄。然而,事实上,许多开国将领并没有亲自上过...
原创 “... 赵氏家族的“孤儿”事件让他们在一度遭受灭顶之灾后,迅速从低谷中走出,最终崛起为晋国的诸侯。那么,是什...
原创 苏... 苏联都解体30多年了,俄罗斯怎么突然说它"还没死透"?最近普京的顾问在圣彼得堡国际法律论坛上抛出一颗...
原创 蒋... 在阅读本文之前,请您点击关注,这样便于随时查阅我们发布的优质文章,并与我们共同讨论、分享。感谢您的支...
原创 鄂... 在红军的历史中,曾经有两支具有重要影响的红28军,它们分别是鄂豫皖红28军和陕北红28军。本文主要讲...
原创 三... 在《三国演义》这部具有恢宏历史架构的作品中,我们往往看到的是如诸葛亮、刘备、曹操等历史上举足轻重的角...
原创 1... 为了粉碎蒋军一次又一次的围剿,江西苏区迅速发动了大规模动员,广泛征集青年工人和农民参军,旨在快速扩充...
华北东部 北齐至隋代 菩萨造型... 提要: 北朝晚期的中原北方东部地区出现了一类形体较大的立体圆雕菩萨,总体特征是面相圆润,体型修长,胸...
原创 东... 东汉末年的动荡局势,长期以来人们的印象几乎总是集中在魏、蜀、吴三国的争霸上。然而,事实上,当时的中国...
原创 范... “绝不允许范汉杰获得特赦,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唯独他不行!” 这句话是1959年中央决定特赦战犯时,...
原创 开... 自古以来,中国的旧社会以“三教九流”文化闻名,不仅在国内传承千年,也为世界所知。 在革命战争的年代,...
原创 1... 1962年,约6万名中苏边境居民偷渡到苏联。苏联对这些外逃者“开绿灯”,而我国则选择默许不加干预。那...
张航分享:《穿越千年·梦回汉朝... 穿越千年·梦回汉朝 ——南阳市汉画馆藏汉画像石拓片精品展 洛阳古墓博物馆特展 张航分享 南阳市汉画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