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党代会。在选举中央委员时,有一位候选人得票异常高,仅次于毛泽东和刘少奇,在97名正式委员中位居第三。
他不是某位元帅,也不是开国将军。或许有人猜测,那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其实也不是。那么,是朱德总司令吗?也不是。那是邓小平同志,还是陈云同志?答案依然是否定的。
这位得票极高的中央委员是林伯渠。林伯渠为何能获得如此高的票数,甚至超越了十大元帅、周总理、朱德总司令、邓小平和陈云等重要人物?这一切与他丰富的革命经历密不可分。
林伯渠,湖南安福人,生于1886年,比毛主席年长七岁,与朱德同年。他是同盟会的老成员,参与了反袁斗争,并且曾随孙中山加入中华革命党。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林伯渠在同年光荣加入党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元老之一。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身份在国民党内担任重要职务,毛主席曾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而林伯渠也在国民党中担任了要职。
1926年,国民党召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林伯渠当选为中央委员,而毛主席则是候补委员。那时,林伯渠的威望和地位甚至高于毛主席。1927年,林伯渠参与了南昌起义,虽然起义失败,他仍然决定前往苏联。
1933年,林伯渠回到中央苏区。毛主席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主席,而林伯渠则出任财政部长。在长征开始时,林伯渠已经接近五十岁,身体并不像年轻的红军战士那样充满力量,但他依然与红军一起跋山涉水,历尽艰辛,完成了长征。
红军经过重重困苦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毛主席成为全党全军的领袖,林伯渠则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张国焘担任边区政府副主席,成为林伯渠的得力助手。
尽管当时的边区条件极为贫困,物质和文化的基础设施几乎完全匮乏,但在无数困难面前,毛主席和党中央始终没有倒下,正是林伯渠领导下的边区政府在各项工作的推动下,保障了革命根据地的生存与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主席当选为政府主席,林伯渠担任政府秘书长。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林伯渠站在毛主席的身后,主持了这次伟大的历史事件。尽管当时的林伯渠已经年过六旬,满头白发,他依然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林伯渠的一生,见证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的历史巨变,经历了中国近现代革命的各个阶段。他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活化石,是一个永不褪色的传奇人物。论威望,他毫无疑问超过了朱德和周恩来。
从1921年到1949年,林伯渠始终跟随毛主席参加革命,历时近30年,走过了枪林弹雨的岁月,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正是在这三十年的革命历程中,林伯渠始终坚定支持毛主席,始终与毛主席保持高度一致,坚信毛主席的正确领导。
林伯渠曾高度评价毛主席,称他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智慧的集中体现者,是引领革命航船正确前进的高明舵手”。这个评价至今依然深刻且真实。
毛主席对林伯渠始终抱有极大的敬意。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席与林伯渠交谈时动情地说:“林老,不老,你的思想和行动总是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活力和朝气。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你哪一次落后过?”
确实,林伯渠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见证了旧中国走向新中国的伟大进程。因此,在八大选举时,他能够得到如此高的票数,不仅是民众的敬仰和信任,也是实事求是的结果。
晚年,尽管林伯渠身患重病,但他依旧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直到大家多次劝说,他才前往医院接受治疗。1960年,林伯渠逝世,享年74岁。他是为革命事业奉献一生的老黄牛,是真正的国宝和人民的功臣。
(参考资料:《林伯渠夫人朱明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