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梁山一百零八好汉的名字家喻户晓。说起宋江、武松、李逵这些人物,谁还没听过他们的故事?可有一个人,名气还没王二小大,却坐在梁山好汉排行第十一位,比“打虎英雄”武松还要靠前。他,就是扑天雕李应。为什么这样一个高位的好汉反而这么默默无闻?他又经历了怎样的江湖恩怨,最后结局如何?一个庄主“被逼上梁山”的戏码,背后都藏着怎样的权谋和无奈?今天,就带你走进李应的前世今生,这里不只是打打杀杀,这里有局、有计、有温情,也有几分讥讽。
有人觉得,武艺高强、舍生忘死才配得上梁山头把交椅,那为什么李应能够高居第十一,比打虎的武松还厉害?有说法:李应是有钱有势的庄主,是被“请”上山来的,属于“高配加盟”,自然要给个面子。可另一派却不服:说白了,不就是被梁山强行逼上贼船的倒霉蛋吗?要不是宋江等谋主非得磨破嘴皮子、耍尽手段,这位庄主八成在李家庄舒舒服服养老,谁乐意去当绿林好汉?有意思的恰恰是:李应本想和和气气吃自己的馒头,却连一只鸡的事都能掀起血雨腥风。一个小人物的贪嘴,最后引出大人物的悲欢,各种算计和争斗就此拉开大幕。
有消息说,宋江表面讲兄弟情义,其实很会揣摸人心。李应是“肥羊”,还是顶级猎物?知府的身份被“山寨团队”偷梁换柱,李应苦笑,这这一环扣一环的算计,到底啥时候才是尽头?这些山头上的英雄好汉,真的都干净清白吗?谁都不是省油的灯。
故事要从杨雄、石秀这对铁兄弟说起。杨雄本是刀笔吏,石秀是朋友,两人常把酒言欢。正当以为日子就这样熬过去,石秀却发现杨雄媳妇“有外遇”,成了张三李四的“情人”。这哪受得了?石秀翻来覆去还是决定捅破这层窗户纸,一说出来杨雄立马变“黑化”,一怒之下杀掉了妻子和奸夫。一出出伦理剧,最终把两口子手染人命。
这还没完,巧合的是,一个叫时迁的小贼看见了现场。可人家居然不声张,反倒和杨雄、石秀把酒言欢,成了“犯罪共同体”。三兄弟爬上梁山没成,倒想先去祝家庄碰碰运气,指不定日子就好了起来。结果呢?刚刚到地界,时迁嘴馋偷了祝家的鸡。算不上大案要案,可对于逢年过节只吃素的三人来说,肉是救命稻草。祝家庄非但不放人,反手就把时迁关起来,气得杨雄只能去李家庄找李应帮忙。
李应是个讲义气的人,听说是为了一只鸡便二话不说答应了下来,还亲笔写信求情。哪想祝家庄根本不买账,理都不理。李应脸上自然挂不住,干脆带人“硬闯”,想把时迁救出来。哪想到,不但人没救成,自己还被祝家中少年祝彪给伤了,一个温和的庄主被卷进江湖恩怨。普通百姓看着也是无奈——本来是帮朋友忙,倒把家事变成江湖大案。最后还是杨雄去梁山搬救兵,一桩鸡毛蒜皮的小事,闹成了梁山和祝、李两大家族的血战。老百姓只看着热闹,内心却嘀咕:“这水浒里的兄弟义气,究竟是福是祸?”
表面上这波乌龙大闹似乎结束了。祝家庄跑路,李应受伤回家,时迁与杨雄、石秀总算搭上梁山的顺风车。晁盖这位老大,觉得时迁这样的小偷小摸不配上梁山,反对出兵帮忙。按理说,这事到此为止。可宋江不这么想,哪里能错过这天赐良机?
就像棋盘上先布一招,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但宋江立马发动下一步。宋江一早就看上了李家庄的财富和人脉,不管李应愿不愿意,要将他拉下水。更厉害的是,摆出一副“咱们兄弟为你拼命”的姿态,还把“英雄救美”这一招玩得明明白白。其实大家心里有数,这哪是救人,分明是拉人入伙,顺便把李家庄“接收”为梁山新据点。
中间有些清醒的声音:李应并不是想上山做头领的料。他一心想着过日子,哪怕和祝家庄结仇,宁愿息事宁人。偏偏梁山英雄“盛情难却”,加上一把火烧了李家庄,李应的退路被彻底堵死。反对者也质疑:梁山好汉到底是行侠仗义,还是顺手牵羊?帮朋友出口气,最后演成了财产兼并,谁才是真正的赢家?江湖世界,本就说不清是非黑白,那些标榜忠义的背后,具体买卖谁不精着呢?
正当大家以为风波平息,李应只是“被逼无奈”随便混个职务,谁知意外出现了反转。宋江对李应居然礼遇有加,把他排进了梁山Top 11。这个排名,不光超过了打虎的武松,还挤掉了一大堆能打能杀的好汉。真正让人惊掉下巴的是,李应不仅享受高配资源,还得到了宋江的信用背书。
为啥?宋江其实心里门清。这一波操作跟现代企业招高管如出一辙,给面子、许位子、允诺好处,目的就是想拉拢李应与李家旧部。李应虽心不甘,情不愿,但“上了贼船哪有下来的道理”,只能咬着牙往前走。
眼尖的读者可能早就发现了:梁山的高层,哪个不是枭雄?柴进好欺负,卢俊义直接被坑得家破人亡,朱仝、李应等“高级加盟”,全都半推半就变成宋江的铁心头马。排名这事表面是褒奖功劳,实际上是安抚、降服、拉笼关系的手腕。
这里才算把真相挖了出来:梁山不是“简单的兄弟情谊”,而是现实版的团队博弈。老李不爱打仗,战绩平平,却能稳坐高位,是宋江为堵住李应之口,以实际“好处”换人心。梁山表面一团和气,实则勾心斗角,处处是明争暗抢。至此,李应的“被逼上梁山”终于画上句号,但留给旁人的却是满满的讽刺意味。
好戏演完,表面上梁山上下其乐融融,李应也成了不折不扣的高管。可别看风平浪静,其实暗地里照样危机四伏。首先,李应虽然得了高位,但内心的疙瘩始终化不开。他原本安分守己,一朝失去家业,靠着宋江的一句“兄弟”,攀上绿林大佬的位子,却再也过不上原来的安稳日子。
其次,江湖风波越滚越大。李应虽然名列前茅,却极少主动出战。关于他的故事,书中很少着墨,“高薪养闲人”的意味呼之欲出。梁山上下嘴里不说,心里难免有想法:一个被拖上船的富家子弟,真能踏实和大家打拼到底吗?
退一步讲,李应能打会杀,早有“百步取人,神出鬼没”的美誉,这和一般的落草为寇确实不同。有人佩服他的低调和稳重,觉得他在大混乱中藏身之道独到;但也有人嘀咕,吃的是梁山的饭、得的是高配的座次,关键时刻却总是扭扭捏捏。
再往下看,梁山后来一路“招安”,北战辽国、南征方腊,众多好汉死的死、降的降。可李应,最后居然善始善终,不但活到了最后一战,还收获了一份体面的结局。这也成为梁山体制下一种微妙的分化,有人拼命奋战,有人“躺平到底”,风光与风险并存。
我得说,李应能混到梁山第十一的宝座,光靠“被逼”可做不到。宋江这手“拉拢高人用高位堵嘴”的策略,真有点像打麻将,自己胡了还要跟别人说:“兄弟,少赔你点儿,回头再赢回来。”有些主儿看行情难,混个脸熟好。别看“兄弟义气”喊得震天响,到头来还是利益算得最明白。
有人唱高调,说梁山仗义疏财,人人平等。我要问一句:被人烧了老家、抢了钱财,换来一个“好汉”名号和虚高的排名,难道这就是最大的公平?嘴上讲江湖,背地里算盘噼啪响,有啥不可说的秘密?李应看透了这一切,结局倒也圆满。可书里书外又有几个真正的李应?那点身不由己、那股无奈,有多少人能体会?
大家总说宋江招揽人心,这回“特批”李应高位,是不是也该说成一桩“逼上梁山”的买卖?当面说你好,背后谁都说不得。其实谁都明白,梁山的游戏规则,从来是“先抄家,后加官”,脚踩两只船,哪里来的堂堂正正?
你说,像李应这样能力中上却被“强行入伙”的人,是被梁山真心看中,还是纯粹被拉来凑数?他的高配位置,到底是在奖励能力,还是在堵人的嘴?你觉得,梁山“招安”这些被迫上山的好汉,是救赎还是新的压榨?欢迎留言,说说你心中的“扑天雕”该是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