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3月,两个红军干部来到一户农民家里乞讨。一开门,他们便看到三个威武的汉子站在屋里,脸上横肉显现,气势逼人。一个大汉手中拿着一把驳壳枪,另外两个则手持粗大的木棒,目光中透着威胁。为了掩藏身份并将一封重要的信件送往延安,这两名红军早已把武器抛弃。眼前的局面让他们心里一沉,他们不禁开始担心,这一切究竟会如何发展。
他们带着怎样的使命?眼前这三个大汉又是什么人?局势是否会失控?所有的答案都与一场历史性的西征密切相关。
一切要从悲壮的西征之路讲起。1936年10月,西路军为了打通与苏联的联系,踏上了艰险的征途。途中,他们遭遇了马家军的围追堵截。因敌众我寡,经过长达四个月的殊死搏斗,2万西路军战士在祁连山血洒战场,几乎全军覆没。
1937年3月14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祁连山的康龙寺石窝山头召开了重要的师以上干部会议(即石窝会议)。会议决定了两个关键事项:一是陈昌浩与徐向前分别离开部队,向陕北报告西路军的惨烈情况;二是剩余部队分散在祁连山地区继续进行游击战,力求保存力量。
为了确保徐向前和陈昌浩能够安全抵达延安,总部派遣参谋陈名义和警卫排长肖永银,带领20名战士护送他们。然而,随着敌人不断逼近,他们很快意识到,带着这么多人反而成了一个明显的目标。于是,徐向前提议分散行动,减少暴露风险。
他将自己身上的公文袋交给了陈名义,严肃地叮嘱:“这里面的内容至关重要,不能落入敌人之手,如果无法带走,就必须销毁。”同时,他从口袋里掏出一些金银,分给大家:“这些是为大家提供路费的,别舍不得,能到达延安才是真正的胜利。”
大家接过金银,准备出发,正当此时,陈昌浩突然伸手阻止了他们:“等等。”他急忙拿出纸笔,写下了一封信,交给了肖永银:“无论遭遇多大困难,你们必须把这封信送到延安。”
肖永银是河南新县人,与许世友是老乡,尽管只有20岁,却已有七年军龄,13岁便加入红军。在首长面前,他们像是依赖着父母的孩子,而此时一旦与首长分离,他们失去了最强的依靠。首长的目送让他们倍感艰难。
肖永银接过信,眼中泛起了泪花,哽咽着答道:“放心吧,首长,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就一定将这封信送到延安。”陈名义虽已是参谋,但与肖永银同年出生,同样年轻,他也含泪说道:“我们一定完成任务,首长保重!”
告别后,徐向前和陈昌浩带着袁立夫科长,开始了东行的征途。他们脚步坚决,背影渐渐消失在暮色之中,留下了满腔的不舍与惆怅。
随后的日子里,肖永银和陈名义带领20多名战士继续东行,但没过多久,他们便被敌人分散,进入了更加险恶的环境。肖永银和陈名义(都是河南老乡)结伴同行,在一次激烈的遭遇战后,他们成功脱险并相遇。
两人脱下军装,换上破旧的羊皮袄,并小心地将徐向前给的文件烧毁。陈昌浩的信件被藏入了陈名义的毡帽中,确保安全。但肖永银并不完全放心,拿出针线将信件缝了起来,确保万无一失。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终于走出了祁连山,硝烟渐远,战场的血腥气味也逐渐消散。然而,他们很快意识到,新的敌人——饥渴——正在逼近。面对茫茫沙漠,烈日灼热无情,他们的口渴已经无法忍受。
在这种绝境中,陈名义递给肖永银一个搪瓷碗,淡淡说道:“撒尿吧。”肖永银疑惑不解,但还是勉强尝试,然而,身体早已脱水,怎么也撒不出来。此时,陈名义苦笑着抬头望天:“老天,你真要把我们渴死在这里吗?”
就在他们几乎绝望时,肖永银指着远处说道:“看,那里有羊。”陈名义看去,远处的两只野羊正快速奔跑。“羊知道哪里有水,跟着它们走,问题就解决了。”肖永银解释道。
两人开始跟着野羊的步伐,但羊儿警觉,发现有追随者后迅速加速,很快便甩开了他们。两人继续忍受饥渴,艰难前行。终于,前方出现了一片树林。看到树木,他们的心中涌起了一线希望,因为树林意味着水源。
果然,他们找到了一条小河,河水哗哗流淌,虽然水质并不清澈,但在他们眼中,已是无比珍贵。他们不再需要瓷碗,直接低头如牲畜般贪婪地喝起水来。因为过于急切,水呛到了他们的喉咙,两人不由得大声咳嗽,随即相视而笑。
继续前行,他们见到了一段长城,陈名义说道:“我们沿着长城走,离延安就更近了。”肖永银点头同意:“这省去了向导的麻烦。”
尽管他们逐渐远离了马家军的防区,但仍然保持警惕。白天,他们躲在草丛中,夜晚则偷偷进入村庄寻找食物。不料,某个晚上,他们在月色下进入一个村子,挨家挨户敲门乞讨。
终于,一位村民听到声音后开门,然而让他们吃惊的是,屋内站着三个彪形大汉,其中一人手持枪支,另两人则持着大木棒,气氛异常紧张。两人心里一慌,准备趁机逃离,但已经迟了,门已经被插上。
这时,大汉用带有麻子的脸喝道:“你们是红军吗?”两人心知不妙,急忙编造谎言:“我们是小兵,队伍散了,马家军看我们不行就放了我们。”两人坦然应对,试图寻求机会。
大汉命令搜身,尽管他们被翻得一丝不挂,但却什么也没找到。大家怀疑的焦点转向了那封信和徐向前给的金戒指,而信件藏匿的方式一度让人揪心。
接下来的情形,随着大汉们的骚扰,肖永银和陈明义趁机逃离,他们一路狂奔,直到身后没有追兵的脚步声,两人才停下来喘息。
几个月后的1937年7月,他们终于在刘伯承指挥的援西军司令部找到了安全。在看到两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战士时,刘伯承忍不住流下泪水。肖永银和陈名义也不禁泪流满面,他们的坚持与牺牲最终为胜利铺平了道路。
这一段西路军的历史,充满了艰难与泪水,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胜利的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