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在北京中南海宣布继位,称帝。这一消息一出,迅速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袁世凯的处境愈发艰难,内部分裂、外部的压力无处不在,加之家族关系紧张,袁世凯最终不得不在各方强大压力下选择退位。
袁世凯的这次失败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打击,外界的争议与反对、家族的纷争以及政治的复杂局面,使得他在内心深处深感痛苦。长期的压力,最终对他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沉重打击,导致他健康每况愈下,最终在1916年6月6日去世。
袁世凯的突然死亡至今仍成谜,关于他死因的讨论一直未曾停歇。直到多年后,袁世凯最宠爱的三女儿袁静雪说出了十个字,才揭开了这一谜团。她的这十个字,便是袁世凯死亡的真实写照。
袁世凯,出生于河南项城,因此被人们称为“袁项城”。他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早年因处理朝鲜事务表现出色,受到了淮军领袖李鸿章的赏识,仕途一帆风顺。李鸿章去世后,袁世凯获得了清朝最高统治者慈禧太后的重用,进一步巩固了他的政治地位。可以说,在慈禧太后的庇护下,袁世凯的事业几乎无可阻挡。
然而,慈禧太后的去世改变了一切。袁世凯逐渐成为清朝统治者眼中的“威胁”。历史上,许多权臣都曾与统治者发生过权力斗争,袁世凯自然也不例外。为了削弱袁世凯的权力,清朝政府采取了种种手段,暗中削弱其影响力。迫于无奈,袁世凯最终选择回到家乡河南项城休养生息。
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发了震惊全国的起义,清朝政府危在旦夕。朝廷本欲依靠袁世凯的精兵强将平定叛乱,然而,袁世凯已经掌握了由他训练的新军,而这支军队早已不再听命于朝廷,而是完全忠诚于他个人。面对这样的局面,清朝政府只能让袁世凯重新出山。
然而,袁世凯并没有完全忠于朝廷。他表面上平定了叛乱,却暗中借机为自己谋取更大的权力。在1912年2月12日,清朝宣布退位,袁世凯通过自己的手段协助推翻了数千年的封建帝制,成功让中华民族进入了共和时代。
但是,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曾经被视为民族英雄的袁世凯,竟在后来做出了一个令全世界震惊的决定——他想要恢复帝制,自己当上皇帝。
很多人认为袁世凯称帝是因为他“野心勃勃”,希望掌握至高无上的权力。但通过我对历史资料的查阅,事实远比这一说法复杂。1915年1月,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和他的谋士杨度,曾邀请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就是否应该恢复帝制展开讨论。袁克定认为中国的国情并不适合实行共和制,只有君主立宪制才可能让中国走出困境。梁启超对此却持反对意见,明确表示:“中国已经走上了共和的道路,不应再回头。”然而,梁启超的劝告没有改变袁克定和杨度的决心。
袁克定一直梦想着成为“太子”,他深知,若要实现这一愿望,必须依靠父亲的支持。于是,他悄悄地篡改了《顺天时报》的内容,让袁世凯每天都能看到关于自己称帝的正面评论,久而久之,袁世凯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动摇,甚至产生了称帝的想法。
然而,这个秘密最终被袁世凯的三女儿袁静雪发现了。一天,袁静雪来看望父亲,发现父亲看报的神情与平时有所不同,便问道:“父亲,您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袁世凯有些疑惑,问她发生了什么事情。袁静雪随即告诉他,《顺天时报》上每天所说的内容并不真实,许多报道都是假造的。为了证实自己的话,袁静雪拿出两份同一天的报纸,给袁世凯对比,袁世凯惊讶地发现,内容竟然如此不同。愤怒之下,他找来儿子袁克定,质问他是否与此事有关。袁克定被揭穿,拼命求饶,但袁世凯已经气愤不已,最终对他动了手。
虽然袁世凯清楚自己受到了儿子的欺骗,但他内心依然渴望着权力的顶峰。此时,虽然他表面上已经成为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但内心深处却仍然渴望那个至高无上的帝位。于是,他开始“顺势而为”,决心恢复帝制,认为自己可能会得到英法等列强的支持。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最终宣布接受参政院的建议,恢复帝制并决定在翌年元月登基。然而,这一消息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应。外国列强纷纷警告袁世凯,如果他继续坚持称帝,他们将采取强硬措施。而袁世凯的部下,包括唐继尧、刘显世、蔡锷等人,也纷纷发电报反对他的决定,试图阻止这一行为。然而,袁世凯并没有理会这些反对声音。
面对四面楚歌的局面,袁世凯的身体状况也越来越差。他的心情愈加低落,身体逐渐不堪重负。1915年12月25日,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向袁世凯发起挑战。随即,革命党人纷纷发起了讨袁运动,袁世凯的处境愈发艰难。即便如此,他依然执意称帝。
尽管袁世凯成功称帝,然而,家族的内部纷争也随之而来。为了维持帝位的威严,他封妻妾为妃,并将儿女封为皇子公主。此举引发了长子袁克定的不满,甚至威胁要杀掉二子袁克文。袁静雪得知后,立刻将此事告诉父亲,袁世凯尽管心知肚明,但并没有太过于干预。
1916年1月,袁世凯正式在中南海登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尽管身处帝位,他的内心却感到无比孤独和焦虑。外界的批评声、家族的争斗,使得他身心俱疲。元宵节那天,家宴气氛一度和谐,但六姨太和其他妻妾提出不满,袁世凯的愤怒瞬间爆发,宴会迅速散场。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决定,意识到自己为了权力和荣耀,付出了过于沉重的代价。
1916年3月,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的国号。然而,这一决定并未能扭转局势,袁世凯的健康已经不再支撑他度过这些风雨。到了5月,他的身体状况迅速恶化,面对越来越多的背叛和反对,袁世凯感到了彻底的孤立。
5月22日,袁世凯的亲信之一,四川的陈宦宣布脱离袁世凯的统治,这一消息彻底击垮了袁世凯的身体。病重的他在精神上也受到了沉重打击,最终在6月6日去世。
关于袁世凯的死亡原因,有人认为他死于儿子袁克定的欺骗,也有人认为他死于部下的叛离。但从袁静雪的话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内外交攻,气愤成病而死。” 这十个字深刻揭示了袁世凯死亡的真实原因。
或许,袁世凯的死因并非单一的外部压力或内心的愤怒,而是他过度膨胀的野心所带来的全方位打击。在他不顾一切追求权力的过程中,最终被历史的车轮碾压,无法逃脱内外交困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