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改写版本:
众所周知,新四军成立时,四个支队的总人数仅有万余人,这些部队主要由来自南方8省的游击队组成。其中,陈毅与项英所领导的游击队人数不到1500人。然而,到了1935年4月,广东南雄市突然传来了消息,那里竟有5000名红军出现在夜幕中,陈毅对此感到极为震惊。究竟发生了什么?
事情要从1934年10月说起,当中央红军长征之后,为了加强赣粤边区的武装斗争,决定在该地区成立赣粤边特委和军分区。在南方的红军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由特委书记李乐天领导的特委机关和一营,总兵力约700多人。
第二部分,是中央红军长征前被围困在于都南部山区的一部分红军,这些部队随后按照部署突围。
第三部分,是陈毅、项英等领导的红军第24师70团,这些部队最终脱离了中央苏区。
还有一部分是由蔡会文和陈丕显领导的赣南省军区部队。
陈毅等人最初计划前往福建。1935年2月,他们在途中与原信丰县委书记曾纪财偶遇,曾纪财对信丰、大余、南雄一带的地形非常熟悉,而陈毅也曾与他共事,因此两人彼此十分信任。在这种情况下,陈毅决定改变原定的前往福建的路线,绕过敌人的哨卡,来到了赣粤边区的油山。
3月,蔡会文与陈丕显所领导的赣南省军区部队也抵达了油山。三路红军汇合后,油山的部队与当地的游击队联合,总兵力达到了1400余人。几支红军部队的集结使得整体力量显著增强,看似为红军带来了更有利的局面。然而,局势却并非如此简单。
为何这么说?因为当时的形势异常严峻,庞大的红军力量反而容易成为敌人追击的目标。蔡会文和陈丕显的部队抵达油山后,紧接着粤军的部队也尾随而至。1935年4月3日,敌人调集了三师的兵力,试图将红军围困在油山一带,局势异常危急。
此前,在3月初,陈毅率领的红军在仁凤山与敌军展开了一场恶战,为了突破敌人的包围,分局委员兼军区政治部主任贺昌英英勇牺牲。几天后,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同志也在突围中不幸壮烈牺牲。
面对敌人逐渐收紧的包围圈,陈毅果断决定采取分散行动突破敌军封锁,最终成功冲破包围,成功抵达油山。然而,在这一过程中,红军唯一的电台丢失了,无法携带至新的阵地,这一疏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首先,南方红军在接下来的三年游击战中无法与总部保持联系;其次,无法接收到延安的指示;再次,失去了了解西安事变后的抗日合作信息的机会。
尽管如此,陈毅依然在复杂局势下作出了应对,游击队的改编为新四军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充满了艰难险阻,甚至发生了悲剧。
时至此时,红军面临敌人十倍兵力的优势、装备更为精良的情况。敌人的包围圈逐渐收紧,形势愈加危险。为了应对敌人的进攻,陈毅等人已做好最坏的准备,准备再次实施突围。然而,正当大家都在焦急等待突破时,一个令人惊讶的消息传来,距油山几十公里的乌径镇,居然出现了五千名红军。
陈毅得知此事时,感到深深的震惊,心中疑惑:南方怎么会突然冒出如此庞大的红军队伍呢?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回到4月3日,那天,一名蒋军军官醉酒走出乌径镇的一座大院,他边走边哼唱着一些不堪的歌谣:“怀胎六月六,小奴家真难受……”忽然,他的歌声戛然而止,一双有力的手紧紧捂住了他喷着酒气的嘴巴,同时两支冰冷的枪口顶在了他的腰间。
军官瞬间清醒,意识到自己陷入了困境。随着他转身,看到两名彪形大汉紧紧夹住了他。大汉其中一人冷冷开口问:“邱桂兴在哪里?”军官吓得结结巴巴回答:“他和邱区长、任团总在里面打牌。”
接下来,军官被要求去叫出邱区长和任团总。此时,大汉和他的同伴们进入了屋内,迅速控制住了屋内所有人。面对突如其来的红军,屋内的蒋军人员震惊不已,甚至不敢反抗。
经过一番控制,大汉让邱区长和任团总带领保安团的人员集合,进行一系列严格的行动安排。最终,这支队伍被彻底解除了对蒋军的包围,让陈毅的部队成功突围。
原来,这支红军队伍并非来自远方,而是地方游击队,指挥官名叫曾彪。曾彪,1903年出生于广东南雄,精通兵法与武术。他曾多次带领游击队与敌人作战,令蒋军苦不堪言。面对蒋军的疯狂报复,曾彪更加坚定了对敌人斗争的决心。
1934年,赣粤边区成立后,曾彪的游击队与红军联手,在1935年4月,为了解围陈毅的困境,曾彪带领队伍千里奔袭,成功调虎离山,为红军突破敌人包围圈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陈毅后来得知这一切时,对曾彪的勇敢与机智大为赞叹,称其为未来的战将。遗憾的是,曾彪未能亲眼见到革命胜利的一天。1936年,曾彪在执行任务时与蒋军遭遇激战,英勇牺牲。
(作者按:文中所提的“乌径”采用了《红旗飘飘》中的说法,实际上应为“乌迳”,特此说明。)
1. 《红旗飘飘2》,中国青年出版社
2. 《南雄文史:游击队长曾彪》,南雄地方委员会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