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我们在中学时就学过这篇课文,但很多人可能还是不明白,范进中举后为何会发疯呢?不过是中了个举人,难道有那么严重吗?
其实,朋友们,如果你了解了范进中举前后所经历的变化,你可能会比他更疯狂。最初了解这个故事时,我也只知道它是对科举制度的批判,但事实上,故事的意义远不止如此。
如果我们从范进的角度来思考,他的经历真的非常艰难。范进一生都在参与考试,“二十岁应考,至今考过二十余次”,也就是他经历了二十多次的落榜。如果换做我们,早就失去了信心,可能会选择放弃,转行做生意也好,但范进却始终没有放弃。
虽然他早已麻木,早已习惯了旁人冷嘲热讽的目光,但范进的目标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举人。或许这个目标并不伟大,但如果我们能理解他那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实际上我们应该为他感到钦佩。就像赛道上的运动员一样,范进从未轻言放弃。
我们觉得范进可笑,是因为我们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看问题,没有真正走进范进的内心,无法理解“举人”身份能带来多少好处。每次看到自己落榜,范进可能在漆黑的角落里泪流满面,经历了多少无助、痛苦和绝望,但他无处倾诉。
作者吴敬梓那锋利的笔触一直是双刃剑,他讽刺科举制度,但可能并没有讽刺范进的执着。我们是否曾想过,范进坚持的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他?当然,那就是科举带来的巨大诱惑,举人一旦中选,就意味着从此可以高高在上。范进只要一朝中举,几十年的屈辱就一扫而空,昨日与今朝简直是天壤之别,谁能不为此激动呢?
范进中举,意味着他终于进入了统治阶级的行列。曾经的他,吃的是咸菜,住的是破茅屋,十几年都吃不了几回猪肉,穿的也是粗糙的麻布衣。然而,中了举人后,他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不再需要依赖胡屠夫的救济,也不用再看他脸色行事,老母亲和妻子也不必再跟着他一起挨饿了。
在封建社会中,“中举”几乎意味着社会地位的飞跃,连朋友邻居都要因此仰视他。正如阿Q所说“要什么就是什么”。比中彩票五百万还兴奋,成为举人意味着可以当官、做官,而做官就意味着拥有了权力和财富。举人身份让范进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完全有理由为此激动、兴奋,甚至疯狂。
范进中举前,生活在社会底层,连胡屠夫都能指责他,而他仍然谦恭地称胡屠夫为“岳丈”。见到任何人,他总是低头拱手。但是,范进中举后,一切都变了,他开始称胡屠夫为“老爹”,那些曾经对他不屑一顾的张乡绅,也开始对他热情相待,称兄道弟。虽然张乡绅与官员勾结,但这足以显示范进朋友圈的变化。
这正是“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一社会现实的写照。范进的变化就像鲤鱼跳龙门,通过科举考试,他跃过了龙门,从此人生有了保障,进入了荣华富贵的轨道。
如果这次范进依旧没有中举,他可能还要继续穷困潦倒。正是在巨大的诱惑下,范进才一次又一次坚持下来,从年轻小伙熬成了须发斑白的老头。这也是封建社会环境使然。
从一些现象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病态。比如胡屠夫,当范进中了秀才,胡屠夫一边祝贺,一边却对范进讥讽、挖苦,说他是“尖嘴猴腮”、“癞蛤蟆”。甚至一口唾沫吐在范进脸上,胡屠夫对范进的老母亲也恶语相向。那时的范进毫无反抗之力,对胡屠夫的恶语只能默默忍受。
然而,当范进终于中举,胡屠夫立马变了嘴脸,把范进奉为“文曲星”。他口中曾经的“穷鬼”,也变成了“贤婿老爷”。他的“尖嘴猴腮”也变得不再那么尖锐。胡屠夫对范进的态度,完全是因为范进改变了身份,这就是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的一面。
范进周围的邻里关系也是如此。在他中举之前,家中几乎快要饿死,但没有一个人伸出援手。而当范进终于成为举人,邻居们纷纷前来祝贺,送礼送银,态度热情至极。这种转变,令人感受到封建社会人情的冷暖无常。
这些冷嘲热讽让范进的内心变得扭曲,他早已没有了自信。在这种漫长的压抑下,他的心理早已崩溃。所以,当他终于知道自己中举时,所有的情绪瞬间爆发了,甚至无法自控。你是否能理解他的疯狂?
小结:
范进,那个曾经充满信心和抱负的读书人,早已经死去。活下来的范进是一个充满自卑、失去信心的人,他从不敢相信自己能中举。去参加“乡试”,对他来说更多的是出于“不甘心”。然而,当他发现自己中举时,才意识到自己的命运开始转变,他的所有压抑、所有的不甘,一瞬间全都释放出来。再加上举人身份带来的种种特权,如果你是范进,你或许也会为此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