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部队确实是当时反清复明最具潜力的一支力量,很多士兵曾随父亲郑芝龙征战沙场,拥有不凡的战斗力。最高时,郑成功的军队人数一度达到17万之众,力量可见一斑。清朝显然意识到这一威胁,于是采取了种种手段试图招抚他。1652年,顺治皇帝命令闽浙总督刘清泰给郑成功送去招降的敕令,劝其投降并封王。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也被迫写信劝他投降,但郑成功回信直言“父亲不忠,儿子也不必挂名不孝。”随后,他发起了对浙江乐清、宁海等地的进攻,显示出他坚持抗清的决心。然而,最终郑成功并未能挽救明朝的命运,原因之一便是他轻敌。实际上,他还是有机会的。
郑成功最具希望的一次是永历十三年(1659年)春季的北伐行动。那时,他与名将张煌言联合,水师从舟山出发,通过崇明进入长江,成功攻占镇江。沿途,或招降,或克敌,几乎控制了四府、三州和二十四个县,直接威胁到南京,郑成功在狮子山扎营。若他当时果断进攻南京城,清军或许根本无法抵挡。遗憾的是,清朝总督郎廷佐使用了假投降的计策,使得郑成功放松了警惕。最终,清军和其援军夹击之下,郑成功大败,退出战场。经过镇江时,他悔恨不已,放声痛哭:“是我轻敌,非尔等之罪也!”这也成了郑成功最后一次主动北伐。
此役失败后,明朝的光复希望彻底破灭。郑成功心高志远,却命运多舛,最终只成为了在海岛上偏安一隅的“岛主”。为何他未能挽救大明朝呢?从这一场战役的失败就可见一斑:即便胜券在握,郑成功居然未能攻下南京,想要一举攻占北京,只能是“成功梦”罢了。
众所周知,郑成功是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但不为人知的是,他最初的进攻目标并不是台湾,而是南京(当时称江宁)。在攻打江宁的过程中,郑成功遭遇了失败,这使他意识到自己在陆战中的不足,最终决定将自己的优势集中在海上,去台湾建立根据地。
郑成功攻打江宁城,是明朝初至清朝中期南京地区最大规模的战役。顺治皇帝得知郑军攻城的消息时,竟然惊慌失措,几乎决定退回关外。然而奇怪的是,郑成功在城下驻扎了十多天,却迟迟未发动进攻,任凭外地清军援兵进入南京城。最终,郑成功未能及早攻下城池,反而被围困的清军反击,郑军被赶出下关,败退至白土山(今幕府山)。可以说,郑成功此举实在愚蠢。
在可以攻克南京的情况下,郑成功为何未能果断出手?对此有多种解释,流传最广的是“郑成功中计”说。据史料记载,江宁城中的清军提督管效忠曾写信给郑成功诈降,信中称自己早有弃暗投明之意,但由于清军规定城守不得超过三十天,若不投降则家人将面临杀戮,希望郑成功理解并等到三十天后自愿投降。郑成功便认为对方真诚,于是决定暂时不攻城,等待清军投降。
但其实,郑成功未能发动进攻,可能另有原因。他对自己的实力过度自信,且好大喜功。面对急于攻城的将领,郑成功反复表示:从古至今,攻城战总是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如等待清军援兵的到来,与他们决一死战,取得更大胜利。到时,管效忠等人就算不投降,也必定溃逃。而且,江宁孤城无法得到援助,清军若不投降,也别无他路。加之郑军的大炮尚未准备好,归降的将领也尚未如约抵达,他决定再等一段时间。然而,这样的等待最终成了郑成功的致命错误,清军的援兵接连到达,最终郑军败退。
满清取得胜利后,对海上力量极为惧怕,随后实施了大规模的“迁海”政策,将沿海居民迁往内地。满清,作为一个以骑射为传统的北方游牧民族,在陆战中屡次击败明军,但对于郑成功的海军却心生恐惧。他们试图隔绝郑军,却未曾料到,这种封闭策略最终形成了自我隔离。满清对海洋的排斥态度,直到今天仍深刻影响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