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卫养着漕帮,满朝文武都对他心生畏惧,那么为何雍正却始终对他不闻不问呢?作为雍正皇帝的亲信,李卫不仅在盐务方面颇有建树,还成功整顿了漕帮,令人困惑的是,雍正为何如此宽容他那充满争斗性格的行事风格?事情的真相并非外人所见那么简单。
在康熙晚期,皇子之间的激烈争斗导致朝廷陷入了混乱,清朝政权的稳定面临严峻的挑战。此时的雍正清楚地认识到,要在历史上留下功业,首先要清除党派和腐败。康熙年间,全面的钱粮清查揭示了地方官员的顽固势力,这些势力坚决反对皇帝的改革。雍正要做的,就是打破旧有的制度、树立新的秩序,而李卫正是他所倚重的得力干将之一。
当时年仅36岁的李卫被调任云南盐驿道,盐税是清朝政府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政来源。然而,云南盐务长期腐败,亏空严重,地方官员的贪污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一困境,李卫没有丝毫犹豫,他采取了果断的措施,严肃整顿盐务。不仅追查前任官员的失职,李卫还创新了销售方式,有效提高了盐务的收入。在短短半年时间里,云南盐政实现了由亏转盈,甚至雍正皇帝也特意表扬了他“大胆去做”。
李卫的改革不仅得到了皇帝的支持,还依赖了“盐帮”的配合。盐帮的形成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期便已经存在。随着时代变迁,不同朝代的盐帮不断壮大,成为当时盐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李卫整顿盐务的过程中,他巧妙地运用了盐帮的力量,从而稳定了地方的经济秩序。然而,李卫的改革手段却引发了当地督抚的不满,甚至有不少势力开始与他对抗。面对这些压力,李卫灵活地采取了“双向调控”的策略,一方面控制了官员,另一方面调动了地方民众的积极性,有效地减少了盐务的运输成本和管理难度。
尽管李卫与许多地方官员产生了矛盾,年轻气盛的他与贵州威宁总兵石礼哈也产生了冲突,最终被调至浙江。在浙江,他将目光转向了盐业私贩,并采取了极其严厉的打击措施,推出了诸多高压政策,这使得官方盐业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发展。与此同时,他还实施了“摊丁入亩”的政策,进一步巩固了地方税收基础。
在浙江的期间,李卫肩负起了治理漕帮的重任。漕帮在当时是一个由无产阶级青年和底层知识分子组成的强大组织,虽然它表面上是一个“合法的黑帮”,但其影响力不可小觑。李卫通过与漕帮的合作,成功地将这些本应失控的力量纳入到了管理之中,并通过严格的手段保证了中央赋税的顺利征收。
尽管李卫的行事方式较为粗暴,这也使得他与一些同僚产生了激烈的摩擦,甚至出现了弹劾的情况。然而,雍正对此毫不介意,反而更加信任李卫。在雍正的治下,李卫的卓越表现为他赢得了更多的权力和地位。他不仅被提升为浙江巡抚,后来还晋升为兵部尚书、刑部尚书以及直隶总督。与田文镜、鄂尔泰等其他宠臣不同,李卫的粗暴性格令一些同僚难以忍受,但雍正却并不为这些弹劾所动,反而更倾向于支持他。
李卫深知,在雍正的朝廷中,忠诚是获得皇帝青睐的关键。他对待同僚的态度可以直言不讳、毫不留情,但对待雍正则始终保持着极大的谨慎与尊重。有一次,由于亲属犯法,李卫亲自将其囚禁了两年,这一行为深得雍正的喜爱,雍正因此更加信任他,认为李卫绝对忠诚,尽职尽责。
李卫之所以能够在官场上屡屡受宠,除了他对雍正的忠诚之外,还有他极强的执行力。他或许粗鲁,却通过出色的治理成果和对皇权的忠诚,赢得了雍正的持续支持。在盐政和漕运的治理上,李卫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成功维护了地方经济秩序,这使得雍正看到了他的无与伦比的能力。而在打击贪污腐败的过程中,李卫的“刚正不阿”也正好与雍正的改革理念契合,进一步加深了雍正对他的信任。雍正所推崇的“重能轻贤”的用人原则,使李卫成为了雍正眼中的得力助手,得到了更多的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