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36年,瑞士传教士勃沙特出版了他的著作《神灵之手》,在书中,他详细记录了他在红军队伍中度过的十八个月,并生动描写了红军的长征。勃沙特的笔触之中,特别提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老人:
“从远处看,他像是一个信仰天主教的外国人。但当你靠近时,你会发现这个穿着得体、留着长胡须的中国老绅士,竟然是一名红军战士。更神奇的是,这些年轻的红军用滑竿将他抬起,还在下面垫上柔软的褥子,尊敬地称他为‘周先生’。”
这位“神奇老先生”名叫周素园,虽然他身处红军队伍中,但并不是共产党人。他来自贵州,是当地的名士。周素园名培艺,字树园,也常以“素园”为人熟知。他的才华早在十六岁时就展现出来,考中秀才,十九岁便接连考中贡生。
贡生身份意味着他可以为国家做出贡献,并有机会被朝廷任命为官。然而,年轻的周素园已经对腐朽的清朝统治深感失望,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官职,转而在贵州创办报纸,积极参与革命活动。
辛亥革命爆发后,周素园积极响应全国的革命浪潮。在1911年,他成功推动了贵州的独立,成立了贵州军政府,并被推选为行政总理。然而,随着清朝的灭亡,军阀的混战使得贵州政权被唐继尧篡夺。此后,周素园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包括两院秘书和稽勋局调查员等。但他对军阀混战与官员之间的尔虞我诈深感厌倦,最终辞去官职,回到家乡,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1936年,红二军团攻占了毕节县城。红军进城后,发现了一座古老的院落,最初他们以为是某位地主的宅邸,没想到在书架上竟发现了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红军战士惊讶地议论道:
“怎么可能,地主老财居然也在读马列主义?”
“而且你看,这些书上有很多标记,圈圈点点,肯定是很仔细地读过。”
他们将这一发现迅速报告给了王震,王震赶来一看,也感到十分惊讶。这时,院子主人周素园正好回到了家。看到红军驻扎在自己的院子里,他并没有感到惊讶或恐惧,反而乐呵呵地走进了书房。
当王震得知眼前这位老先生便是周素园时,立即向他道歉,而周素园则宽容地笑了笑,表示并无过失。王震随即问道:“周老,您曾是国民党的高官,怎么不怕我们红军?”
周素园笑着答道:“我怕什么?我没做过坏事,反倒是你们要是滥杀无辜,那才算不是真正的革命队伍。”
王震继续问道:“那您为什么对马列主义这么感兴趣呢?”
周素园回答:“这些书我当年在外做官时得到的,那时马列书籍还是禁书。但我研究它们已经十多年,认为马克思讲的很有道理。我们中国需要一条光明的大路。”
周素园的思想使得贺龙、任弼时等红军高层深感认同。红军在毕节期间,成立了贵州抗日救国军,周素园主动提出担任总司令,并将指挥部设立在自家院中。周素园的号召使得周边许多地方的武装力量纷纷加入,迅速组织起一支五千多人的武装队伍。
1936年3月,当红军准备继续长征时,周素园向贺龙提出希望能与红军一起长征。尽管贺龙和任弼时担心他年纪过大,身体吃不消,周素园却毫不犹豫地坚持:“别看我年纪大,但我是硬骨头,革命就不怕吃苦,跟你们走!”
贺龙看到周素园如此坚定,欣慰地握住了他的手,从此,周素园成为了红军队伍中的一员。
周素园的加入引起了国民政府的震动,许多人纷纷议论:“连周素园都加入共产党,那党国元老还剩下几个?”在长征途中,周素园继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为红军做出贡献。他向云南将领孙渡写信,劝其不要盲目相信国民政府,为自己留条后路,避免了红军不必要的损失。
周素园还向冯玉祥、张学良等国民党高层写信,号召他们团结抗日,为国家的未来着想。虽然在长征途中,周素园身患多病,尤其是因吸食大烟留下的后遗症,他的健康状况日益堪忧。贺龙曾建议将他送到香港养病,但周素园拒绝了:“我在黑暗中摸索了几十年,好不容易看到了光明,怎么能轻易离开?我宁愿死在红军队伍里!”
在长征中,周素园得到了红军战士们的无微不至的照顾。即使身体不适,他依然坚持与红军一起前行。在红军队伍中,周素园找到了久违的温暖,他在家书中写道:“这里有温暖的阶级友爱,大家一起吃饭、一起住,大家都在相互关心着。”
1936年,当红军到达保安时,毛主席和周恩来等领导人接见了周素园,并安排他在红军大学担任教员。通过在红大学习,周素园进一步加深了对马列主义的理解。他在家书中感慨:“现在的我与过去完全不同,对一切看得更加宽广、潇洒。”
西安事变后,周素园积极奔走,推动各界联合抗日,他的努力为促成抗日统一阵营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周素园写下了“遗嘱”,决心随军行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家庭个人之事已无关紧要。”但就在他准备为国捐躯时,他的健康状况突然恶化,特别是双脚的病情加重,令他行动不便。
他决定通过贺龙向毛主席提出回乡的请求,毛主席写信回应:“您是我们的可敬革命同志,您不仅是我们的动力,也为我们鼓舞了力量。请保重身体,我们将继续支持您。”
上一篇:砒霜:一段致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