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44年,大清帝国的福临皇帝借助其十四叔多尔衮的力量,踏过山海关的断壁残垣,成功进入中原。这一事件并非满清第一次触及中原,早在此之前,满洲族并未以满洲族自称。历史上,他们被称作女真族。女真族以勇猛著称,曾摧毁辽国,攻破宋都,英勇之举让人赞叹不已,流传至今的评价便是: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正如所有封建王朝的命运所示,他们最终未能逃脱历史的轮回,经历了兴盛到衰亡的全过程。
在这个历史阶段,福临身后的一众文武官员都怀揣着一个宏伟的梦想——让爱新觉罗家族的统治延续千秋万世。类似的愿望在历史上并不罕见,早在大秦帝国的建立者秦始皇嬴政时期,便有过类似的理想。再比如,汉高祖刘邦通过三尺剑安天下,明太祖朱元璋更是从贫寒中崛起,为大明王朝打下了近三百年的基业。
然而,历史的规律总是充满了戏剧性,像月亮一样在圆满后难免出现亏损。自然界的这一规律无法违背,人力若是与自然法则背道而驰,必然会遭遇反抗。清朝也未能逃脱这一命运。为了确保祖先所建立的基业稳固,避免山海关处于汉文化的渗透之下,清朝下令封闭关口。巍峨的山海关屹立在辽东大地,它那斑驳的城墙似乎在讲述着过去的历史。自此,关内外的民众断绝了消息和往来。最初,这项政策并未引发大规模的反响,因为塞外仍是女真族的领土,而汉族百姓大多生活在山海关以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政策逐渐与历史发展脱节。尤其是在山东和河北一带,人口暴增,耕地几乎达到了极限。黄河中下游地区频繁发生堤坝决口的现象,造成百姓生活困苦。坚韧的山东人,最终选择了冒险,开启了漫长艰难的“闯关东”之旅。
“关东”原本指的是函谷关以东的地区。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位于函谷关以西,而其他六国则在函谷关以东,这时便出现了“山东”、“山西”等地理名称。尽管这个词在当时只是地理上的划分,并没有涉及政治概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含义逐渐变化,特别是在清朝建立后,山海关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意味着一扇通向辽东广袤土地的门户。至此,“闯关东”的含义逐渐明确,指的就是越过山海关,进入东北地区求生存。
电视剧《闯关东》的热播,引发了许多人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讨论。有人提出疑问:“江南地区经济富庶,为何不选择向南迁移,而要闯关东?”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的确会有这样的疑问。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尤其是在两晋时期的“衣冠南渡”之后,经济重心向南转移。
历史上中国的经济重心最初位于北方,这也是“得中原者得天下”这一说法的由来。然而,随着北方战乱不断,到了三国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开始向南转移,这一转移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几代人的时间才完成。南北朝时期,北方在五胡的侵扰下一片狼藉,尽管孝文帝推行改革,恢复了一段短暂的和平,但与南方相比,北方的局势依旧堪忧。南方的宋、齐、梁、陈等朝代更替,虽然政治上发生剧烈变化,但对百姓的生活影响较小。大量北方百姓向南迁徙,直到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才算完成。
对于南方,山东人进入其中要面临的挑战并不小。南方以商业著称,而山东人以质朴闻名,商贸能力并不是他们的强项。有人提议山东人可以去南方开垦荒地,但南方的地形以丘陵为主,土地的开发难度较大。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甚至有人填湖造田。此时的东北,受清朝政策的影响,大量肥沃的黑土地无人耕种,只要能到东北安家立业,种田养家便不成问题。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朱开山一家便是典型。他带着满腔热血,最初参加了义和团,参与抵抗外来侵略。随着中外联军的压力增大,他们决定离开故乡,前往东北。东北这片辽阔的土地,不仅土地肥沃,还有丰富的山参、鹿茸等珍贵资源,并且有几座未开发的金矿。于是,朱开山一家在这片大地上扎根,开始了新的生活。然而,命运的无常常让人无法预见,就像电视剧结尾的那首歌所唱:“漂泊者的家到底在哪一片?”他们虽然渴望安定,但乱世中的命运难以掌控,最终他们再次迁移,最终到达了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就这样,朱开山一家沿着各自的生命轨迹走着,有的参军,有的接管家业。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移民潮之一,和“下南洋”和“走西口”并列为三大移民运动。这些民间的自发性迁移,反映了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做出的艰难选择。对于许多崇尚安土重迁的中国人来说,这样的决定无疑是痛苦的。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坚韧的民族,我们始终能在任何困境中扎根,向世界展示:这里生活着一群人,他们有着五千年的文化,他们就是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