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2月14日上午,河南光山北向店爆发了激烈的战斗。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2旅的旅长戴润生,面对三倍敌军的压力,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敌人由“五大主力”之一的胡链整11师派出的三个旅组成,正如猛兽般一次又一次地向2旅的4团、8团和5团发动进攻。然而,戴润生最为担心的并非敌人的兵力,而是距离不远的指挥所,尤其是位于指挥所后方不到500米的地方,那个地方藏着“老头”——刘伯承,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司令员,刘邓大军的核心人物。
清晨五点,戴润生正带队赶往预定的北向店驻地,突然间,他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那是刘伯承司令员。他不禁愣住了,按理说,刘伯承和野战军应该在吴忠前卫的20旅后面,而为何会突然出现在2旅的阵地上呢?原来,昨晚刘伯承的指挥机关与吴忠20旅在浓雾中走失,最终不幸与胡链整11师驻扎在了同一个村里。深夜里,刘伯承被警卫急促地唤醒,获悉了危急情况。刘伯承立即指派侦察员去探查情况,但不幸的是,侦察员王文帧骑马返回时带回了两个被俘的战士的消息。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刘伯承冷静应对,指挥部队利用唯一的桥梁出村,迅速转移至山中。
所谓“山”,不过是几片丘陵地带。当戴润生和刘伯承会面不久,20旅吴忠急报传来,一纵副司令员尹先炳也带着一连赶到这里。看到刘伯承安然无恙,大家松了一口气。然而,眼前的危局并没有消失。
不久后,6点半左右,敌军胡链整11师的18旅,指挥官覃道善已经开始封锁北向店的通道。胡链得知敌军高层机关与自己的部队住在同一村庄后,便迅速猜测这很可能是刘伯承所在的指挥所,决定对其展开围攻。为了确保捉住刘伯承这一目标,胡链一方面指挥覃道善的18旅阻击,一方面派出另外两个旅加强包围。
胡链将这个信息迅速报给了坐镇九江的白崇禧,“小诸葛”白崇禧得知这个突如其来的好消息后,顿时喜出望外,他立刻指示胡链及部队加强对刘伯承的追击,同时调动罗广文的整10师和吴绍周的85师加入战斗,誓言要活捉刘伯承。
然而,刘邓大军并非坐以待毙。晋冀鲁豫野战军一纵的指挥员们,包括杨勇、尹先炳和戴润生,迅速开展了布防和准备工作。尽管他们深知即将面对一场艰苦的战斗,但最令他们担忧的依旧是刘伯承的安危。大家希望能够让刘伯承和指挥机关先行撤离,以便不影响前线作战。然而,刘伯承坚持与战士们共同作战,决定等到天黑时一同突围。
北向店的战斗一触即发,2旅成为敌军首轮攻击的目标。在刘邓大军的四个纵队中,杨勇一纵的战力最为强大,拥有1、2、19、20四个旅,这在刘邓大军中极为罕见。由于一纵由杨得志一纵和杨勇七纵合并而成,实力远胜其他部队。2旅正面遭遇的是敌整11师,晋士林4团的任务是抵挡住11师18旅的进攻。
在战斗中,2旅的通信指令出了差错,导致警卫连误听指令,将“黄衣岭”误听为“黄叶岭”,因此带着警卫连向错误的高地进发,恰好迎上了敌军18旅的先头部队。双方一番激战,警卫连坚决顶住了敌军的进攻,成功打乱了敌人“活捉刘伯承”的计划。
战斗逐渐进入白热化阶段。戴润生在回忆录中提到,当时他指派高涨带领警卫连坚守张大湾西北的无名高地,阻挡敌军18旅的进攻。在这片高地上,敌军的进攻从一个排、一个连逐渐扩展到一个营,伤亡不断增加。显然,敌人已经识破了刘伯承的指挥部所在,并急于捉拿这位“军神”。
关键时刻,晋士林和布克赶到前线接替警卫连阵地,并誓死守住阵地,直到天黑。戴润生对他们交代:“旅部的后面就是纵队,再往后500米就是‘老头’。”晋士林和布克坚决执行命令,面对越来越猛烈的敌军进攻,4团的3营承受了最大的压力。上午11时,敌军开始突破阵地,戴润生果断指示4团3营动用预备队反击。
但就在此时,戴润生通过望远镜看到前方的战况愈加惨烈,士兵们甚至在缺乏弹药的情况下,用铁锹和石块与敌人展开搏斗。无奈之下,戴润生通过电话向杨勇请求支援,恳求能为4团调配更多兵力。杨勇则坚决表示:“老头不愿撤,他相信你们一定能够守住阵地。”但还是答应从自己的警卫连抽调一个排支援。
戴润生和晋士林、布克都强调:“无论如何,阵地必须守住。”戴润生更是将“阵地”与“脑袋”作了严格区分,要求他们决不松懈。政委石新安也特意叮嘱4团的政委布克:“战斗非常激烈,坚决顶住敌人的进攻,不许丢掉阵地。”
与此同时,敌军覃道善18旅对2旅4团发起了更猛烈的进攻,胡链也指派另一支部队向2旅8团的侧翼发起攻击。然而,8团团长薛宗华凭借精湛的指挥,成功将敌人挡在了阵前。到了下午3点,敌人再次发动了最后一次攻击,成功占领了一些前沿阵地,但在4团团长晋士林的带领下,敌人被重新压了下去。
随着天色渐晚,敌军最终停止了进攻,转入防守。2旅在一纵1旅、20旅的支援下,成功掩护刘伯承的指挥机关突破敌人的包围,消失在了逐渐昏暗的夜色中。而远在九江的白崇禧,则只能在千里之外,徒呼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