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封神榜》中的剧情对观众来说并不陌生。故事讲述了商朝末期,纣王昏庸无能,宠信奸妃,滥杀忠臣,最终被姜子牙联合天庭众神仙推翻,结束了商朝的统治。
提到纣王,世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那残暴无道的形象。成语“助纣为虐”指的是那些帮助纣王作恶的人,使得他变得更加残暴无情,这足以反映纣王在民众心中的暴君形象。酒池肉林、荒淫无度、挖心之罚等贬义词语,都能与纣王的形象相匹配。而《封神榜》这部剧,也将纣王的暴虐和荒淫展现得淋漓尽致,甚至到达了人神共愤的地步,神仙们都决定联合起来推翻纣王,解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然而,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现实中的历史却与此不同。翻开史书,商纣王继位初期,商朝一度处于空前的繁荣阶段。纣王在上位初期,重视农业生产,任用贤能,开疆拓土,百姓安居乐业,商朝呈现出一片国泰民安的景象。此时的纣王,似乎是一个英明的君主。那么,为什么后来他却沦为后人诟病的昏君,甚至在《封神榜》中被神仙们联合讨伐呢?
《史记》记载,帝纣天资聪慧,反应敏捷,力量超常,曾能与猛兽搏斗;他能自觉地避免听从谏言,巧妙地为自己的过错辩解,给人留下极高的个人能力印象。按理来说,纣王当初具备了当帝王的资质。剧中,商朝已经存在了几百年,纣王继位时,朝廷和百姓都在享受盛世的荣光,如果这个局面持续下去,商朝的国运将有可能再延续上百年。然而,随着国力的过度膨胀,纣王逐渐产生了自满情绪。在一次祭祀活动中,纣王因不敬女娲,激怒了女娲娘娘。女娲的愤怒促使她派遣三只妖怪下凡,蛊惑纣王。而其中之一,就是人们熟知的妲己。自此,纣王的堕落开始,商朝也逐渐从盛世走向衰败。
有人或许疑惑,为何作为神仙的女娲娘娘,会将妖怪派到凡间来祸乱人间?为何天庭没有阻止这一行为?事实上,《封神榜》中的世界设定,凡人、妖怪、神仙并非分离的世界,他们共同生活在这个混乱的天地里。天庭意图恢复天下秩序,但商朝正在盛世时期,天庭不能贸然干预社会秩序,因此只能让社会陷入混乱,从而打破现有的秩序,为新的秩序铺路。在这种背景下,天庭并不打算阻止女娲娘娘的行为,反而是默许的。
另外,剧中的玉帝刚刚登基,需要为天庭培养人才,而“封神大计”需要一个由头。封神,就像凡间的封官,要有功业,平定凡间的混乱正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样看来,纣王的灭亡并非他个人的罪孽,而是天道使然,商朝的命运注定要走向衰亡。
于是,商朝的灭亡成了天庭计划中的一部分,这一切似乎并非为了惩罚纣王,而是为了天庭的“利益”。虽然剧中妖怪的到来和纣王的暴政令人愤怒,但其实,商朝的灭亡本质上是为了推翻旧秩序,建立新的秩序。这个过程对百姓来说无疑是痛苦的,尤其是平民百姓,他们原本信仰神仙,却最终成为了神仙争斗的牺牲品。
在纣王受妲己和妖怪蛊惑之后,商朝逐渐失去民心,纣王沉迷酒色,滥用奸臣,废除忠良,尤其是错杀忠臣比干,并为取悦妲己建造酒池肉林,显示出荒淫无度的行径。在这样的暴政下,朝中忠臣或死或逃,民众苦不堪言。此时,周文王姬发看到了商朝的衰败,意识到商朝已经无望,于是开始招兵买马,准备推翻纣王的统治。
周文王麾下的将领姜尚,正是历史中著名的姜太公。当时,周文王知道姜太公不仅仅是在钓鱼,而是在等待明主。于是,他恭敬地邀请姜尚加入自己的阵营,姜尚的加入,象征着周文王得到了天命的支持。周文王整顿兵马后,士气高昂,准备向纣王发起进攻。此时的纣王开始慌乱,眼看城中已无精兵,竟然拿出奴隶和俘虏充当军队。尽管周文王的军队人数较少,但他们个个气吞万里,士气高昂。而纣王的军队则士气低落,士兵们早已忍受了多年的暴政,纷纷倒戈支持周文王。最终,周文王的军队一举攻破纣王的防线,纣王知晓大势已去,于是自焚于鹿台。
由此,统治了几百年的商朝灭亡,周文王建立了新的西周朝代。在《封神榜》的结局中,女娲娘娘收回了当初派往凡间的妖怪,而这些妖怪最终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被除去。与此同时,帮助推翻商朝暴政的姜子牙等功臣也得到了封神的荣誉,天庭也因而获得了许多能人异士。天庭重新建立秩序,妖怪被除,暴君被打败,天下终于恢复了太平。
其实,在《封神榜》中,纣王的灭亡并非仅仅是因他犯下的罪行,而更像是天庭重建秩序的一个契机。换句话说,纣王是否触怒了女娲,并不决定他的命运。即使没有这件事,天庭也会找其他理由来推翻商朝,这一切都不过是“顺应天道”。商朝的灭亡是不可避免的,而《封神榜》则用神话的方式,给这段历史增添了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