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到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一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伟大事业,必定要经历无数磨难和艰辛。这与我们今天要讲述的宋真宗赵恒的经历不谋而合。后人对宋真宗的评价,主要源自元朝史官脱脱的记载:“真宗真悟之主。”如此一位伟大的帝王,深受后代人敬仰,但他的继位却充满了挑战与波折。即便是在正式登基前,他的路途依旧布满荆棘,甚至连皇帝身份都得通过宰相亲自确认。
赵恒出生于乾德六年十二月初二,地点为东京开封府,出生时被命名为赵元侃。当时,他已经是父亲赵光义的第三个儿子,生母则是赵光义的小妾之一,与大哥赵元佐同母。古代社会讲究长幼有序,家中长子通常会得到更多宠爱,然而赵元侃从小便表现出了与众不同的魅力。他长相英俊,才智过人,而且很早便展现出了出色的领导能力,喜欢和其他王子们玩“打仗”的游戏,自封为“元帅”。这种种特质让他深得伯父宋太祖的喜爱,最终被送入宫中培养。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想必宋太祖也看中了赵元侃年幼时所展现的潜力,觉得他天赋异禀,未来有可能成为一位优秀的君主,因此将他留在宫中培养。在这一点上,宋太祖无疑做出了正确的决定。
公元976年,赵光义继位,庙号太宗,继位后的第一项大事就是选择继承人。我们提到过,在古代的家族中,长子通常会被视为继位的最佳人选,赵光义的长子赵元佐自然成为了继承的优先人选。赵元佐不仅聪慧过人,且身手不凡,原本顺理成章地应当被立为太子。然而,赵元佐的命运却因一场意外发生了剧变。由于疑心重重,他没有及时救下死去的挚友赵廷美,并因此精神失常。病态的赵元佐常常做出暴力行为,甚至因一点小事便焚烧宫殿,最终赵光义忍无可忍,将赵元佐废为庶人。
赵元佐被废后,按照传统的长幼顺序,赵元侃自然成为了新的继承人。然而,由于赵元侃年纪尚轻,赵光义最终决定立赵元侃的哥哥赵元僖为太子,但由于健康原因,赵元僖在公元992年英年早逝。直到公元995年,赵元侃才被正式立为太子,赐名“恒”,这便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
宋太宗赵光义身患箭伤,终于在公元997年去世。在赵光义去世的时刻,赵恒理应顺利继位,然而,由于内宫和朝廷的权力斗争,他的登基之路充满了困难与挑战。
在这段艰难的历史中,王继恩作为宦官与参知政事李昌龄、知制诰胡旦勾结,意图废掉赵恒,将赵元佐立为新帝。虽然赵元佐已经疯癫,但王继恩显然有着自己的野心,他希望通过赵元佐来实现“垂帘听政”,把持朝政。然而,这一阴谋最终被宰相吕端识破。吕端为人忠诚而智慧,曾为三位帝王服务,心系国家,不图个人荣华。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赵恒的登基之路提供了关键支持。
吕端不仅机智地识破了王继恩的阴谋,还通过果断行动捍卫了赵恒的继位权。面对王继恩的阴谋,吕端及时将其软禁,并向皇后质询其动机,坚定地支持赵恒。在吕端的帮助下,赵恒顺利登基,避免了一场潜在的宫廷政变。吕端的果断和智慧,确保了大宋的政局稳定,也让赵恒顺利继承了帝位。
宋真宗赵恒的登基,象征着大宋朝廷的平稳过渡,也是对权臣的清算与整顿。随后的王继恩及其党羽被逐出朝廷,最终遭到了应有的惩罚。
如作家罗兰在《知足》中所言:“幸运的背后总是靠自身的努力在支持着。一旦自己松懈下来,幸运也就溜走了。”宋真宗赵恒的登基之路可谓是充满艰辛与坎坷,作为父亲的第三子,他并不在继位的顺位之中。然而,他并没有因此沉沦,而是抓住了机遇,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机缘成为了大宋的君主。正如吕端所展现的那样,即使是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也能够保持冷静、果断,为赵恒的登基铺平了道路。
吕端在平时低调谨慎,但他为国家、为皇帝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相比之下,王继恩虽然也曾是宋太宗的得力助手,但在太宗去世后,他试图以不正当手段谋取更大的权力,最终落得个身败名裂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