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是我军建军的起点,因此,许多人铭记当时领导起义的同志们,如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人。
然而,鲜有人知的是,在当时,还有一位与贺龙、叶挺等人并肩的重要人物,他在起义前已经是正军级干部。尽管他做事极其低调,很多人对他并不熟悉,但他并没有被党组织忽视,始终担任着重要职务。值得一提的是,张国焘曾担任过他的副手,而在开国大典上,他更是担任了最先发言的角色。这位老同志之所以获得如此殊荣,正是因为他深厚的资历,确实非同一般。
这位同志,名叫林伯渠。
林伯渠是湖南人,有着浓厚的历史背景,被誉为“一部湖南史,半部近代史”。他与朱德是同龄人,都出生于1886年,比毛主席大七岁。林伯渠在童年时期就表现出了极高的智慧,进入学校后更加刻苦努力,因此他在18岁时被选为清政府的公费留学生,前往日本深造。
这次赴日之行改变了林伯渠的一生。正是在日本,他参与了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立大会,成为了中国最早的革命者之一。林伯渠不仅才智出众,还具备非凡的勇气,他逐渐成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受林伯渠的影响,他的堂兄林修梅也加入了同盟会。孙中山曾赞扬林氏兄弟:“一文一武,必定大有作为。”
在与孙中山共同追求革命的过程中,林伯渠结识了李大钊。李大钊极力倡导马克思主义,林伯渠受到其启发,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在李大钊的详细讲解下,林伯渠内心动摇,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或许才是拯救中国的真理。于是,他在李大钊的引导下,加入了上海的共产主义小组,成为我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
虽然林伯渠此时已加入共产党,但在国民党内部,他依然深受孙中山的重视。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林伯渠在国民党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并在孙中山的安排下担任了农民部部长。1925年,孙中山因病去世,林伯渠由于资历深厚,与孙中山的关系密切,成为扶柩人之一。
尽管孙中山去世,林伯渠依旧在国民党内担任重要职务,被任命为中央常委之一。在这一阶段,林伯渠在推动农民运动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毛主席是湖南农民运动的领袖,而林伯渠对他也十分重视。1926年,林伯渠在广东代表国民党中央农民部,邀请毛主席担任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所长。这个讲习所专门培训农民运动的干部,许多后来的革命者都曾在这里学习,为我党的土地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伯渠的突出表现使得他在北伐战争中被任命为第六军党代表,这是当时国民党内的高级职位,待遇也相当优厚。然而,随着蒋介石的反革命行为,林伯渠毅然与蒋介石划清界限,毫不犹豫地与他决裂。
在南昌起义前,林伯渠已是军级干部。他放弃了国民党提供的优越条件,回到南昌,重新回归党组织,担任起义军财经委员会主席。由于当时的战争风云变化,人们更多记住了那些勇猛善战的将领,而林伯渠的名字却未被广泛知晓,然而这也情有可原。
南昌起义失败后,林伯渠被党组织安排前往苏联深造。回国后,他来到苏区,开启了新的革命篇章。当时在苏区,有五位老同志因其丰富的经历、资历深厚和卓越的贡献被称为“苏区五老”,林伯渠便是其中之一。之后,他来到延安,成为“延安五老”之一。
在延安期间,林伯渠凭借着广泛的威望,被任命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而当时担任副主席的,正是张国焘。尽管身处高位,林伯渠从未考虑过享受生活或利用权力谋取私利。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他始终要求自己和同志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秉持阶级觉悟,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关注群众的情感与需求,甚至最微小的细节。
抗战期间,陕北的环境十分艰苦,但林伯渠依然带领军民完成了“三三制”政权的建设,实行精兵简政,并推动经济文化建设,发起大生产运动,使边区逐步成为抗日的模范根据地。在林伯渠的努力下,陕甘宁边区政府成为了全国最廉洁高效的政府之一。
1945年,林伯渠已年满60岁,毛主席特意为他举行了生日庆典,并在《解放日报》上发表了祝寿语。毛主席写道:“你是我国革命老战士,自辛亥起,始终站在革命的最前沿,今日中国人民的解放即将胜利,你的生日,将成为中国人民最欢欣鼓舞的日子。”
1949年,林伯渠虽然已年届64岁,但仍然保持着满腔热情,奋力工作。渐渐地,他成为许多同志心中的楷模和学习对象。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林伯渠被选为秘书长。10月1日的开国大典上,他作为秘书长,在天安门城楼上最先讲话,成为历史的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