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的年间,有一位才子,以其才情横溢和博学多才而为人所知,然而,尽管他学富五车,多次参与科举考试,却总是屡屡落榜。他心情郁闷,于是写下了一首发泄心中不满的词,用文字宣泄自己的失望与愤懑。
谁料,这首简单的发牢骚之作,竟如疯传一般迅速流传到开封城的每个角落。因其词句优美、辞藻华丽,许多百姓深深被其打动,纷纷称赞。由此,柳永的这首词成了街头巷尾人人传颂的佳作,迅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这位才子名叫柳永,他的词作不仅在百姓中间广受欢迎,也让当时许多宋代的知名词人对他赞不绝口。柳永身处宋朝,一个词人才俊辈出的时代,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位都是生活在这个时期。许多才子都深受皇帝宠爱,纵然偶尔在官场上遭遇失意,也远远不如柳永那般,连一个正式的官职都无法得到。
柳永出自书香门第,家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祖上曾在地方上担任过重要职务,积累了不少声望与财富。柳永的父亲也曾做过工部侍郎,一度位高权重,是朝廷中的重要人物。从小在这样一个书香家庭中长大,柳永接受了严格的教育,他对学习的态度非常严谨,几乎从不懈怠。也许正是因为他从小就浸润在书籍中,柳永才展现出了非凡的文学才华,年仅14岁时,他便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劝学文》。
然而,柳永的父亲因职务调动频繁,柳永也常常跟随父亲在各地游历。每到一处,柳永总是被那壮丽的山川所吸引,常常站在高处,凝视着远方的景色,几乎忘记了自己要赶路的任务。若不是这段时期的游历和创作,或许柳永的命运会有着不同的结局。在这段时间里,柳永的词风依旧符合当时科举考试的标准。
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柳永开始频繁地参加科举考试。20岁那年,他便通过了乡试,并奔赴开封准备参加会试。通过考试后,他便能够成为进士,步入仕途。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跟柳永开玩笑,尽管才华出众,他在第一次的会试中名落孙山。那时的柳永并未完全放开束缚,依然较为拘谨。为了缓解失落,他创作了一首词,抒发心中的郁结与不满。
但他并未因此气馁,决定继续努力,立志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信念,游历各地的山河,写下了许多传世之作。几年的努力后,柳永再次前往开封参加考试,这次,他信心满满,认为必定能中。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他,他再次落榜。此时,柳永的失望愈加深重,但他依然没有放弃。
于是,他决定定居开封,专心于科举,誓要考中进士。接下来的几年中,柳永参加了三次考试,结果无一例外,均以失败告终。五次科举失利后,柳永彻底放飞自我,为了舒解内心的烦恼,他创作了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表达了他对自己屡试不中的不满与愤懑,但柳永或许没想到的是,这些年他多次落榜的真正原因,并非他才不够出众,而是因为皇帝宋真宗对他的词作并不欣赏。宋真宗觉得柳永的词虽然辞藻华丽,却缺乏高雅气息,显得有些浮华与俗气。正是因为这种评价,柳永始终未能在金榜上看到自己的名字。
随着命运的捉弄,柳永的性格愈发张扬,面对多次失败,他开始享受生活。与此同时,他的《鹤冲天·黄金榜上》迅速在开封城传开,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柳永也因此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尽管未能考中进士,但凭借词作的才华,柳永在百姓中获得了很高的声誉。只要他将开封城内歌伎的名字写入词中,那位歌伎便能迅速成名,柳永在民间的知名度之高,可见一斑。
开封城的风头自然引起了宫廷贵族的注意,许多官员也开始欣赏柳永的词作。然而,尽管柳永在民间十分受欢迎,却与当时的皇帝宋真宗产生了矛盾。《鹤冲天·黄金榜上》正是为了吐槽自己五次落榜的心情,且直言不讳地指责宋真宗的责任,导致了他与皇帝的矛盾愈发加深,最终彻底断送了自己的仕途。
宋真宗驾崩后,柳永再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了第六次科举考试,但没想到继位的宋仁宗对他曾经的讽刺之词依旧心存不满,因此柳永依然未能如愿。然而,宋仁宗虽对他不喜,却仍然给予了一些小官职,让他负责一些王朝祭祀和陵墓守卫等工作。柳永最终在“阴司”上度过了晚年。
尽管柳永凭借其才华为百姓留下了许多名作,但他一生仕途坎坷,终究未能施展出他应有的才华与报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