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热察挺进军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组建的一支关键革命武装部队,由萧克指挥。它长期活跃在平北和冀东地区,作为八路军的重要力量,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939年2月,为了彻底打通冀热察地区的交通,萧克指挥挺进军转移至平西地区,并与高志远领导的平西游击队会师,随后高志远的队伍改编为冀东抗联支队。这样,冀热察挺进军的规模迅速扩大至8000人。
萧克这位名将,来自湘赣根据地,在红军时期,他曾担任红六军团的军团长,成为红军十大军团长之一。凭借这样的军旅经验,萧克本应在抗战中发挥更大作用。然而,由于一件意外事件,挺进军遭受了重大损失,四位骁将也相继离世。那么,萧克手下的四大骁将都有哪些人呢?他们的结局如何呢?
在冀热察挺进军中,高志远领导的冀东抗联支队是最为庞大的。刚成立时,冀东抗联的队伍就已经有3000余人,占总人数的40%左右。高志远来自河北滦南马城镇,1933年,他加入抗日同盟军,并先后担任冀东义民团副队长、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委员等职务。年轻时,他在冀东一带生活,当日军侵入滦南县城后,高志远发动了马城起义,刺杀了大汉奸刘佐周,成为冀东著名的抗日英雄。
七七事变后,日军从平津进攻冀东。为彻底驱逐日寇,高志远于次年5月发动了冀东大暴动,并当选为冀东抗日联军第一路军的总指挥。高志远与萧克的合作始于1939年。当年,八路军派遣第4纵队进入冀东作战,萧克作为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带领宋时轮和邓华的支队收复了七座县城。高志远对八路军有深厚的信任,便主动加入了萧克的挺进军,成为主力将领之一。
作为一位游击队出身的指挥官,高志远非常了解普通战士的需求,并十分注重他们的思想工作。加入八路军后,他始终努力消除部队中的军阀习气,并加强了部队的纪律。然而,随着冀东老兵的加入,许多人产生了强烈的思乡之情,纷纷请求返回家乡。高志远对这一情绪最初感到警觉,但随着事态的发展,他最终不得不将此事上报给萧克,并请求上级允许战士们回到冀东。
这一提议在萧克那里被坚决拒绝。不久后,高志远被指控与吴佩孚有联系。萧克回想起高志远曾有意返回冀东的举动,于是将其拘捕。邓华和宋时轮曾前来为高志远求情,坚决反对萧克的决定,并要求对这一事件进行彻查。但在错误的思想指导下,高志远最终被处决,年仅32岁。
高志远事件发生后,萧克的其他三位战将也受到了波动。不久,日军对冀热察根据地发动了进攻,萧克被迫撤离平西,转向平北地区。
在高志远发动马城起义期间,董毓华是其得力助手。董毓华来自湖北蕲春,曾就读于武昌湖北省立师范学校,并参加过狮子口农民起义。在抗战初期,董毓华曾任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委员、冀东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政委等职务,是董必武的得意弟子。抗战爆发后,董毓华先是领导冀东抗日运动,后随着冀热察挺进军进驻平西,奉命组建了平西抗日联军,成为八路军冀东抗联的司令员。
董毓华在冀东任职时,极善调和各支队关系,因此萧克对他充满信任。高志远被处决后,董毓华被派往延安参加军事会议,然而,由于长期劳累,他不幸去世,年仅32岁。
洪麟阁生于1902年,来自热河遵化,曾加入西北军,并在国民联军担任军法处处长。1933年,日军进攻长城沿线,洪麟阁加入冯玉祥领导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并打下了多个县城,成功遏制了日军的扩张。之后,洪麟阁返回河北参与冀东大暴动,并当选为华北人民武装自卫委员会委员。洪麟阁在军事、政工和宣传等方面都表现出色,但在1938年10月,他不幸在日军袭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6岁。
洪麟阁牺牲的次年,杨裕民也因病去世。杨裕民来自河北迁安,是冀东抗联的学识最高的干部之一。毕业于河北省立工业专门学校的他,曾担任冀东抗联第一路军政治部主任。在抗战期间,杨裕民参与了多次重要战役,为抗日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1939年夏,杨裕民因病不治去世,年终年50岁。
总结来看,萧克手下的四位骁将,洪麟阁英勇牺牲,董毓华因病早逝,杨裕民也因病离世。他们都是我军的杰出人才,也永远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