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3月,崇祯皇帝发布诏令,命令已经晋封为平西伯的宁远团练总兵吴三桂率领军队进京勤王。吴三桂接到命令后,迅速集结队伍,然而,在还未抵达京城的途中,他却收到了一个噩耗——崇祯皇帝因国难深重自缢身亡,明朝也在此时宣告灭亡!这一天,吴三桂的命运发生了转折,他开始在李自成与满清两股势力之间游走,试图为自己谋得一个生路。
不久后,吴三桂最终选择站在满清一方,联合清军共同攻破了李自成的军队,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在满清入关定都北京之后,吴三桂因战功卓著,被封为平西王,开始在清廷中获得了显赫的地位。
在顺治年间,吴三桂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从西北一路征战南下,攻克了重庆、成都、云南等重要城市,甚至俘虏了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并亲手斩杀了桂王。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清廷的高度评价,最终被封为亲王。
随着康熙帝登基十余年,吴三桂在云南的势力达到顶峰。他不仅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更在当地积累了极高的威望。然而,这一切也引起了清廷的忧虑。吴三桂渴望像明朝初年开国功臣沐英那样,独掌云南一方,但显然清廷并不愿意允许他如此。康熙帝自即位之初便开始采取措施制约吴三桂,先是收回了他的军权和大将军印信,接着又将他的司法特权收归朝廷。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两者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吴三桂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
清军初入关时,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大汉族藩王为清朝立下了赫赫战功,他们的地位一度相当强大。然而,到了康熙年间,拥有军权的三藩逐渐发展成了足以与中央朝廷抗衡的割据势力。于是,康熙帝决定在1673年开始削藩,削弱三藩的权力。
尚可喜明智地选择主动向朝廷请求退休,决定回到辽东安享晚年,康熙帝同意了这一请求。然而,尚可喜原本计划将自己的继承人尚之信推向广东继续镇守,但康熙却以种种理由拒绝了这一请求,最终撤掉了尚可喜的整个藩地。受尚可喜影响,耿精忠也选择了主动上书请求撤藩,康熙帝同意了这一请求。
在这种情况下,吴三桂也意识到自己无法再坐视不管,决定向清廷提出撤藩的要求。然而,康熙帝已经看出吴三桂的意图,深知他无论撤与不撤,最终必定会反叛。因此,康熙帝非常爽快地同意了吴三桂的请求,并迅速派人前往云南处理撤藩事宜。这一切的变化促使吴三桂最终做出了大胆的决定,他以“兴明讨虏”为口号,带兵起义,自称“天下兵马大元帅”,自此“三藩之乱”爆发。
“三藩之乱”最终以清朝的胜利和吴三桂的失败告终。经过长达八年的战斗,康熙帝成功平定了叛乱,而吴三桂也在起义后的第五年病死在衡州。
吴三桂在起义时,曾为了让自己名正言顺,发布了一篇檄文,旨在昭告天下。在三藩之乱平定之后,清廷付出了巨大的精力收集各地的檄文,并将其销毁,因此长时间以来,后人并不知晓这篇檄文的具体内容。然而,一本名为《华夷变态》的日本书籍中,意外地保存了这篇檄文。该书由德川幕府在明朝灭亡后对中国的调查资料编纂而成,书中涉及了两千多件报告,内容从1644年一直记载到1724年,具有较高的历史可信度。
通过这本书,我们得以窥见吴三桂当年所发的檄文。在这篇檄文中,吴三桂主要阐述了以下几点:首先,他提到自己当年打开山海关,是为了借助满清的兵力来对付“李逆”李自成,并以此为报答先帝的恩德;接着,他表达了对满清入关后的不满,特别是清军占据北京、篡夺大明江山的行为令他愤怒,虽然他想亲自与满清决战,但由于实力不足,他选择隐忍,暗中积蓄力量;最后,他表示,在积蓄了几十年的力量之后,他决定起义,立志恢复汉人天下。
如同所有檄文一样,吴三桂在这篇檄文中以忍辱负重、忠诚耿耿的形象自我陈述。然而,我们无法确定他当年是否真心降清。毕竟,如果他在与清朝的斗争中获胜,也许他真的会成为如檄文中所描绘的忠臣。然而,事实是他最终失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