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洪武年间,曾秉正因为卖女儿筹集回乡的路费,令朱元璋大为震怒,这一事件最终使得这位清官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曾秉正在朝中以刚直不阿、清白无私而闻名,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堪称楷模,然而,他因一桩极为感人的家庭事务,改变了历史的轨迹,并导致了他的最终覆灭。
当时,在洪武年间,朱元璋的朝臣们频频上奏,内容大多围绕对皇帝英明治理的歌颂。其中,曾秉正的奏章,因其精彩的表述和切实可行的建议,格外引人注目。他不仅称赞了朱元璋的治国方略,还针对地方治理和百姓生活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朱元璋在阅读奏章时,忍不住露出了难得的笑容,随即将曾秉正提升为思文监丞。然而,曾秉正的直率与刚直,并未随地位上升而改变,让更多的同僚对他既心存敬畏,又感到畏惧。
在朝廷上,曾秉正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渐形成了“硬骨头”的名号。他在朝会上敢于毫不留情地指出政策和执行中的瑕疵,尽管这种做法令不少同僚感到不快,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国家政策的尖锐批评开始让朱元璋感到愠怒,仿佛他的存在成了一个不安定的因素。
朱元璋自幼生活在贫困之中,亲眼目睹贪官污吏的种种罪行,使他对清廉与惩治贪腐拥有着深刻的执念。在他的统治下,多次开展了大规模的肃贪行动,抓捕了数量庞大的贪腐官员。朱元璋颁布了极为严厉的法令,任何贪污数额超过60两的官员均要被处死。可谓严惩不贷。然而对曾秉正的态度却显得复杂而矛盾。虽然曾秉正的直言批评触怒了皇帝的权威,但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清白和忠诚,内心暗自对他有些欣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秉正在朝中逐渐成为一个令人不安的角色。尤其是在他递交那份严厉的奏折后,奏折中详细列举了地方上苛捐杂税的种种问题及具体案例,这一切彻底激怒了朱元璋,让他意识到必须让曾秉正明白言行的后果。于是,朱元璋以“不敬皇权”为由,果断罢了曾秉正的官职,并命令他回乡反省。
故事并未就此平息,身无分文的曾秉正不得不忍痛将年仅四岁、他最爱的女儿卖给富豪,才勉强凑够回乡的路费。这原本是家庭的沉重打击,然而,曾秉正对自己女儿的无奈决定却被政敌恶意举报,瞬间在朝廷中引发了轩然大波。有人恶毒地嘲笑他“卖女博同情”,暗指他对皇权的轻视,这让朱元璋面子尽失,愤怒无比。
结果,愤怒的朱元璋下令将曾秉正重新押回南京,处以腐刑。此刑罚不仅彻底摧毁了曾秉正的身体,更是摧毁了他的人格尊严与一生清白。从此,这位曾经的清官仿佛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鲜有人再提起他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