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后,晋冀鲁豫野战军正式成立,最初下辖1纵、2纵、3纵和4纵等部队。随着形势的变化,6纵、7纵、8纵、9纵、10纵、11纵、12纵等新的纵队也相继组建。在解放战争初期,刘邓大军一直分兵作战。例如,陈赓率领的4纵与太岳军区部队在晋绥地区展开战斗,之后,4纵与9纵、38军联合组成大军,挺进豫西作战。而刘邓本人则带领2纵、3纵、6纵、7纵四个纵队在冀鲁豫地区展开游击战,之后,他们又突破重围,进军大别山,开辟新的根据地。
说到刘邓麾下的精锐部队,3纵和6纵的表现确实十分突出,然而,4纵的战力常被忽略。事实上,4纵在陈赓的指挥下,也屡屡打下硬仗,取得了显著胜利。解放战争初期,每次战斗中,4纵都成功歼灭了大量敌人,因而多次获得军委及刘邓的嘉奖。
陈赓手下的将领均是战功卓著,像周希汉、陈康、李成芳和刘金轩等人,都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军事人才。刘金轩在豫西战役后被派往陕南开辟根据地,而其他三位将领则一直跟随陈赓,直到战斗打到了云南。周希汉本是参谋长出身,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曾在红四方面军担任军作战科长,长达多年之久。抗战时期,周希汉曾担任386旅的股长,陈赓对他的能力十分看重,仅半年时间,他便被提拔为386旅的参谋长。周希汉之所以迅速升迁,既因为他个人能力出众,也与部队的发展壮大密不可分。在386旅,他的领导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像陈再道、李聚奎、许世友等战将,都曾在此驻扎过,随后纷纷被派往独立作战。
周希汉担任参谋长一职长达七年,他并非只是一个幕后指挥者,常常被陈赓派去担任独立指挥的重任,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解放战争时,周希汉被提升为旅长。1949年,随着4纵和地方部队的扩编,他被直接提拔为军长,开始指挥更大规模的作战。
再来说说陈康,虽然他的名字与陈赓相似,但他出身四方面军,土地革命时期曾担任团长。抗战期间,他被派往新四军工作。然而,由于当时一些复杂的内外因素,四方面军的部分将领在新四军遭遇排挤,最终,陈康和其他两位将领决定离开新四军,回到原部队。最终,只有陈康在经历了一系列波折后,成功联系到武汉八路军办事处,并被调入129师。由于离开新四军的手续并不完备,陈康未能免除处罚,最初被安排在非作战单位从事军事工作。幸好,周希汉的帮助使得陈康得以重返战斗岗位,陈赓看中他后,便决定将他调到386旅。因为该旅当时急需能够独当一面的干部,陈赓便将陈康安排到一个团里,名义上是副团长,但实际上他负责指挥整个团。这样,陈康逐渐在战斗中得到了充分发挥,积累了丰富的指挥经验,并最终获得了更高的职务。
随着战功不断积累,陈康从团长一路晋升,后来还担任了军分区副司令、司令等职务。在解放战争期间,他担任了旅长,并在部队改编后,与周希汉一起指挥13军,参与了渡江战役、广东战役、广西战役和滇南战役等重大战役。1952年,陈康作为副军长被评定为正军级,并被授予中将军衔。
在第二野战军中,像范朝利、陈康、刘昌毅等人都因战功卓著被授予中将军衔。与此同时,郑国仲、萧永银、王启明和昌炳桂等副军长则被授予少将、大校等军衔。这些将领在解放战争中的卓越表现,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股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