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比毛主席小九岁,然而毛主席却尊称他为“黄老”。彭德怀和他熟识后,曾直言:“你比我还像彭德怀。” 这个既能文又能武,善于开创新局面的军事将领,就是黄克诚。
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在讨论军事问题时,黄克诚位列第三。为何黄克诚能够在众多开国将领中脱颖而出?这要从他的卓越才能谈起。
1937年9月,平型关伏击战胜利后,八路军115师被安排在五台山一带休整,黄克诚作为总政组织部部长,前往115师调查总结经验。在调查中,他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自取消政治委员制度后,部队的政治工作被削弱,逐渐显现出军阀化倾向。黄克诚立即写下调查报告,递交给延安中央,建议恢复部队的政治委员制度,并开展反军阀主义斗争。毛主席、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等领导阅后认为黄克诚的意见具有高度的理论性和实践价值,毛主席立即批准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并确保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
随着日本投降,黄克诚担任新四军第三师师长兼政治委员。根据上级命令,他带领主力部队从苏北出发,进军淮南津浦线西侧,和第二师一道准备阻击桂系部队。然而,经过长时间等待,黄克诚发现国民党军队并未向苏北进攻,可能是忙于争夺大城市和交通要道。他认为,如果继续守在津浦线两侧,可能错失肃清根据地内残敌的最佳时机。于是,他和谭震林联名给中央发电,建议改变原计划:新四军主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继续牵制敌军,另一部分快速回师苏北和苏中,清扫根据地内的伪军。毛主席在收到建议后,立即同意并电告华中局,“请认真考虑黄、谭两位的意见,肃清苏北敌伪据点,为将来作战创造有利条件。”此举为解放区的进一步巩固创造了条件。
1945年9月,黄克诚以个人名义向中共中央发电,提议解放军应尽早派兵北上,在东北建立根据地。毛主席看到电报后,看到黄克诚才四十三岁,感到疑惑:“这个黄克诚就是‘黄老’吧,我看他也才四十三岁,为什么会叫‘黄老’?”旁边的人解释说,因为黄克诚在部队中经常提出意见,直言不讳,久而久之大家便亲切地称他为“黄老”。毛主席听后笑着说:“会提意见好啊,我看这个‘黄老’是老谋深算的意思。”从此,黄克诚的“黄老”外号便在中央传开,走到哪里都有人称他为“黄老”。
1949年5月,黄克诚首次与毛主席面对面交谈,这一时刻令他既紧张又感到幸福。毛主席关心黄克诚的工作,称赞他在天津的管理工作非常出色,并指示黄克诚接管湖南的党政军工作。虽然回家乡工作让黄克诚充满期待,但他也意识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确保湖南工作的顺利进行,毛主席给他提出了三点要求:多思考、多商量,遇到问题请示汇报,一切从实际出发。毛主席还鼓励他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自己在管理上的经验。
在毛主席的关怀下,黄克诚的湖南工作渐入佳境,他提出的剿匪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果。1950年1月,中共湖南省委召开党代表会议,决定将剿匪作为年度三大任务之一。黄克诚亲自部署,指导部队消灭了大量土匪,湘西百年匪患得以根除。为了确保剿匪工作彻底成功,黄克诚实施了“严打”政策,特别是对屡犯、罪大恶极的土匪采取了果断的处决措施。经过几个月的艰苦作战,湖南的社会秩序得到了恢复,百姓纷纷称赞解放军为“办到了神仙也办不到的事情”。
黄克诚在湖南的成绩不止于此。他还大力恢复和发展湖南的生产事业,使得湖南的工农业总产值逐年增长,农业作物如棉花的产量显著提高。然而,在1952年,黄克诚接到中共中央的调令,返回北京担任军委副总参谋长兼总后勤部部长,虽然他对离开湖南感到不舍,但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新的挑战。
在中央军委,黄克诚面临的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任务:整合、建设和保障解放军的后勤体系。无论职位如何变化,黄克诚一直在总后勤部工作,他的卓越贡献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成绩。1956年,毛主席对军队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强调不能盲目学习苏联模式,要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改革。在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上,毛主席再次提到黄克诚,表扬他在军事工作中起到的积极作用,称他是军队中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
1959年,黄克诚离开总参谋长的位置,由罗瑞卿接任。但在此期间,他为军队的现代化建设、革命化及正规化,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他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还在后方支持和巩固了人民军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