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三大王国中的中山国就与明朝建立了联系。琉球王国指的是位于群岛中的山南、中山和山北三个国家。自从中山国与明朝取得联系后,山南和山北也纷纷派遣使者向明朝进贡。从此,琉球王国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正式成为了明朝的藩属国。
到了1429年,中山王统一了琉球三国,进一步加强了与明朝的外交关系,不仅接受明朝的册封,还长期派遣学生到明朝学习中华文化。这使得琉球人对中华文化的崇拜超越了其他任何外来文化,因此,今天去琉球群岛旅行时,我们会看到其文化中深刻的中华印记。那么,为什么之后琉球与明朝的联系逐渐断裂呢?
实际上,在1429年之前,琉球群岛一直处于诸侯割据状态,直到与明朝的接触才促使岛上的诸侯意识到统一的可能性。1415年,朱棣在位时,琉球各国新任的君主纷纷向明朝请求册封,以此获得正统地位,还邀请明朝官员主持册封仪式。1429年,中山国统一了山南和山北,并以首里城为都,建立了统一的琉球王国。尽管如此,统一后的琉球王国依旧是明朝的藩属国,其国王仍然需要明朝的册封来确认其正统地位。
然而,1609年局势发生了变化。日本的萨摩藩盯上了琉球这一战略要地,并对其发动侵略,迫使琉球王国开始向日本进贡。当时的明朝正面临内忧外患,经历了万历三大征之后,国力大为衰弱,根本无力再进行军事干预。于是,琉球便成了两面进贡的国家。尽管如此,琉球仍然更倾向于与明朝保持亲密关系。因为日本的侵略是以武力强制进行的,而明朝一直没有对琉球进行压迫,甚至给予了其许多好处。
到了1640年,琉球更换了新国王,当他们前往明朝寻求册封时,却发现明朝早已风雨飘摇。那时,明朝正面临着农民起义和外敌威胁,根本无暇顾及琉球的请求。明朝的衰弱使得琉球与明朝的关系彻底中断。
1644年,崇祯帝自杀后,南明政权在南方相继兴起。琉球王国得知福王朱由崧即位后,立即派遣使者请求册封。然而,朱由崧的政权过于脆弱,未能有效应对琉球的请求,最终弘光政权在短短八个月内被清军灭掉。此后,琉球继续与南明政权保持联系,尽管南明的政权已四分五裂,仍试图维持明朝的正统性。
之后,隆武帝建立了新的南明政权,并继续寻求琉球的支持。琉球仍保持对明朝的忠诚,但由于内外因素的影响,隆武帝的政权在短短几年内也被清军推翻,琉球与南明的联系彻底断裂。直到1649年,琉球王国正式宣布归顺清朝,但没有立即交出明朝的册封印章,仍旧保持一定的保留态度。
1653年,琉球在清朝主力进入福建后正式派遣使者归顺清朝,并交出了明朝的册封印章。至此,琉球正式成为清朝的藩属国。尽管如此,日本的萨摩藩仍然保持着对琉球的控制,甚至在琉球设立了驻地,试图干预琉球的事务。但由于清朝的保护,萨摩藩难以进一步扩展对琉球的吞并。
琉球在清朝的保护下维持着其独立性,并持续执行着保持中立、左右逢源的外交政策。这一策略一直持续到1879年,琉球被日本正式吞并。即便如此,琉球王国在被吞并之前,依然坚持与中国的联系,并且保持对清朝的忠诚。
进入19世纪中期,随着鸦片战争的结束,美国逐渐进入太平洋,并注意到琉球。由于当时日本将琉球视为自己的藩属国,美军最初要求日本开放琉球港口,以便开展贸易。然而,日本坚称琉球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这也表明在此之前,日本并未完全控制琉球。
1854年,美军再次访问琉球并与琉球签订了开港条约,此后法国和荷兰等列强也开始与琉球进行通商。与此同时,日本逐步对琉球施加压力,企图将其纳入日本的版图。1872年,琉球国王被迫向明治天皇求见,然而日本政府将琉球国王册封为日本的藩王,进一步加深了对琉球的控制。
1871年,琉球渔民被台湾民众杀害事件引发了中日冲突,尽管清朝成功平息了事态,但琉球在日本的压力下,最终在1879年被吞并。即便在这之前,琉球王国始终未断绝与中国的联系。
到了1945年,美国在琉球的战斗中付出了巨大代价,战后琉球成为美国的托管地。尽管美国曾计划将琉球和台湾一并归还给中国,但由于当时的中华民国政府拒绝,琉球的归属问题一直悬而未决。直到1971年,美日签订《冲绳返还协定》,琉球的管理权才正式交由日本。然而,琉球人民始终未将自己视为日本的一部分,他们仍认为日本是侵略者,始终认为与中国的关系更加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