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苏联乌克兰的哈尔科夫市弥漫着令人痛心的景象:街头随处可见因饥饿而倒下的身影。自1932年起,一场席卷整个乌克兰的大饥荒肆虐着这个曾被誉为“欧洲粮仓”的地方。这场灾难让无数人因饥饿而死,死亡人数难以估算。仅乌克兰地区,死亡人数“保守估计”便有数百万之多。由于过多死于饥荒的乌克兰人,甚至在多个地方竖起了警示标志,“严禁掩埋尸体”成了无奈的现实。这片土地,曾以丰饶著称,如今却陷入罕见的大饥荒,令人感到难以置信。
面对如此惨烈的灾难,苏联当局选择了隐瞒其真相,刻意回避,仿佛这一切从未发生过。直到90年代初,随着苏联因多重因素的崩溃与解体,俄罗斯与乌克兰逐渐开始承认这一历史事件的存在。尽管如此,关于这段历史的定义,乌克兰与俄罗斯的看法却迥然不同。对于乌克兰,始终坚持这场饥荒是针对乌克兰民族的屠杀,视其为一次种族灭绝行为。乌克兰为何如此坚持不懈地掩盖真相?原因正是在于这一历史记忆对其国家认同的至关重要。与此相对,俄罗斯坚决反驳乌克兰的这种解读,认为那只是天灾,与种族灭绝毫无关系,乌克兰对历史的解读是扭曲的。
那么,为什么乌克兰如此紧抓这段历史,甚至将这场大饥荒视为有意为之的屠杀呢?其中有着乌克兰自身的深层考量。随着苏联解体,各加盟国都面临着同一个问题:如何在独立之后确立自己的身份、脱离共同的苏联身份。乌克兰同样需要为自己的国民寻找一种新的认同感,就像一个家族的家谱一样,如何在一段共同历史中找到自身的定位?为了确立独立乌克兰的身份,乌克兰采取了两个策略:第一,修改历史教材,清除所有与苏联或俄罗斯相关的内容,实施“去苏联化”与“去俄罗斯化”。第二,寻找一段共同的历史痛点,通过这一痛点,激发全国民众的集体认同感。这段大饥荒正是最合适的历史事件,它的苦难经历可以帮助乌克兰人民形成对国家身份的认同,让他们坚信,只有独立的乌克兰国家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乌克兰将这场灾难定义为“种族灭绝”,而俄罗斯则持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一历史记忆的分歧,逐渐演变为两国国际关系中的一大争议。那么,为什么乌克兰执意将这场饥荒描述为针对乌克兰民族的屠杀呢?1930年,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开始推行全盘农业集体化政策,旨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然而,这一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引发了严重后果,导致了30年代的巨大饥荒。乌克兰和乌拉尔地区的大片土地上,饥饿和绝望席卷而来,难民满街,遍地是因饥饿而倒下的身影。根据统计,苏联大饥荒的死亡人数约为600万至700万,其中乌克兰的死亡人数就占了300万至350万,堪称俄国历史上最为惨痛的灾难之一。
然而,苏联当局并未对外公开这一灾难,所有官方文件中均未提及大饥荒的存在。人们只能从私人信件和日记中获得一些线索,得以了解这场历史悲剧的真相。但世界总有无法隐藏的真相,最终,这一事件通过一些逃离乌克兰的难民传入了外界。德国的《人民检察报》首先报道了这一消息,当时苏联政府依旧坚决否认,称所有报道都是对苏联的恶意诽谤。
到了美苏冷战时期,乌克兰的一些民族主义者来到了美国,开始建立以“乌克兰人社团”为名的组织。该组织在美国的支持下,积极搜集关于大饥荒的资料,并加以传播。1986年,美国特别设立了研究1932-1933年乌克兰大饥荒的委员会,并最终将这场灾难定性为“针对乌克兰民族的种族灭绝”。这一结论对乌克兰政府产生了深远影响,并成为独立后的乌克兰宣传的重要标语。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开始实施改革,这使得苏联的意识形态发生了显著变化。乌克兰西部的民族主义者看到了希望,1988年,乌克兰政府首次承认了大饥荒的存在,并公开表态。这一消息在乌克兰国内引起了震动,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五十多年前发生了如此严重的灾难。这一承认,标志着乌克兰逐渐向独立迈进,也成为了乌克兰西部民族主义者脱离苏联的导火索。
1989年,乌克兰成立了“纪念碑协会”,该组织积极支持民间举行关于大饥荒的纪念活动,设立纪念标志,并强调这段历史对乌克兰人身份的凝聚作用。1992年,乌克兰正式从苏联独立,摆脱了曾经的“苏联人”身份,开始重新塑造自己独立的国家认同。然而,独立后的乌克兰人仍然在寻找自己与俄罗斯的区别。正如乌克兰总统库奇马在回忆录中提到的那样,“我们创造了意大利,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创造意大利人。”这句话揭示了独立后的乌克兰面临的身份困惑。
为了强化国民对新身份的认同,乌克兰将大饥荒这一历史痛点作为凝聚国家认同的核心。1998年,库奇马颁布总统令,确定每年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六为大饥荒受难者纪念日,并组织编写历史资料,出版档案,进行宣传,强调这段历史就是针对乌克兰人的种族灭绝。这一历史成了乌克兰国家认同的基石,也成为了一个不可回避的民族记忆。
对于俄罗斯而言,尽管他们承认大饥荒的存在,但却坚决否认其为针对乌克兰的“种族灭绝”。2008年,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在讲话中指出,大饥荒是苏联时期“所有加盟共和国共同的灾难”,而非针对某一个民族的屠杀。俄罗斯强调,乌克兰政府的说法具有浓厚的政治动机,目的是通过这一事件来接近北约。
俄乌对大饥荒的历史分歧,反映了两国各自的政治利益与历史观。对于乌克兰而言,历史的记忆成为独立与身份认同的核心,而对于俄罗斯来说,过去的苏联经验依然无法抹去,两国间的历史争议,成为了国际政治中一个重要的争论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