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大多数民族都能追溯到自己的祖先,唯独日本人的起源一直充满谜团,成为人类学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多年来,日本学者持续研究中国的苗族,并提出一种观点,认为日本文化的起源之一可能与中国苗族相关。甚至有学者提出,日本人的祖先是秦始皇派遣的方士徐福带领的三千童男童女。这个说法引发了国内“愤青”的激烈反应,他们认为这种说法毫无根据,认为这是日本通过拉拢历史关系为自己寻找退路的阴谋,他们警告网友不要被这些言论所分裂和误导。
事实上,由于历史上日本曾给中国带来诸多伤害,许多中国人对这个话题持有复杂的情感。在中国人的印象中,日本人以吃生鱼、活虾闻名,甚至有些人因此感染寄生虫,这种“嗜血”的民族,怎可能与中国悠久的华夏文明有任何关系呢?然而,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日本学者的研究却揭示了一个有趣的发现。日本学者发现,位于中国贵州省台江县的苗族聚居地,苗族妇女的头饰和服饰与日本妇女的装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一发现引发了日本民俗学者的兴趣,纷纷组队前往台江实地考察,称这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日本学者认为,苗族的某些传统习俗、语言(例如蒙正苗语与日语之间的某些词汇相似),以及干栏式建筑、水稻耕作、斗牛、穿草鞋、打年糕等文化特色,和日本传统有很多相似之处。部分学者由此推测,日本人的祖先或许与贵州的苗族有着某种联系。
根据传说,苗族是九黎部落首领蚩尤的后裔。蚩尤被黄帝打败后,九黎部落的一部分人逃离黄河流域,迁徙至江南地区,形成了百越部落,而另一部分则逃入西南山区,成为苗蛮。更有一些小分支可能沿海逃至朝鲜半岛,甚至跨海来到日本。尽管这一传说有着历史和文化的色彩,但从人种关系的角度来看,苗族和日本人的关系并非简单通过传统的传说就能解释清楚。首先,基因的相似性和语言的相似性才是划分不同民族关系的关键所在。苗语与日语的语法结构差异很大,苗语属于“主谓宾”结构,而日语则类似“主宾谓”结构,两者在语言逻辑和词汇上差异明显。
更进一步,有专家试图通过苗族服饰与日本古代服饰的对比,探讨两者是否有直接的历史联系。然而,从基因学的角度来看,苗族与日本人的基因差异很大,尽管苗族与汉族基因相似,但与日本人的基因差距依然显著。尽管如此,文化交流和影响仍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上,作为邻国的日本,文化、风俗、语言等方面深受中国影响并不奇怪。比如,日语中的片假名和平假名就源自汉字的偏旁部首,此外,日本京都的城市规划与中国古都长安、洛阳的布局相似,甚至一些中国唐朝时期的风俗在日本仍有所保留,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人就是中国人的后裔。
至于日本人的起源问题,也有不同的解释。虽然日本人种的构成中汉族的比例较小,且来源较为漫长,但华夏历代的东渡移民也确实对日本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传说中,周文王的伯父吴太伯曾放弃王位,带着家人东渡日本,生息繁衍,最终形成了大和民族。虽然这一传说的考据早已无法考证,但它为日本民族的形成提供了另一种解释。
此外,《史记》记载了秦始皇派徐福东渡的故事。徐福带领三千多人航行至日本,传说他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带给了当地人,这种文化交流成为了日本文化的根基之一。至今,日本还有徐福的墓碑,碑上记载了徐福的事迹和他东渡的经过。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甚至可以追溯到日本现存的“传国三重器”,其制造工艺也可以追溯到秦朝时期。
另一种说法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勾践灭吴后,一部分吴人逃到扶桑岛;后来,楚国被秦灭,越国也被楚吞并。这样,一些拥有航海技术的越人和楚人也可能跨海逃亡,最终进入日本,参与了日本文化的形成。然而,无论这些说法是否属实,必须明确的是,在中国人尚未登上日本列岛之前,这片土地已经有人居住了几千年。日本的考古学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古代,“国家”这一概念尚未形成,东亚人群可能有过流动迁徙,但那时并没有所谓的“中华”与“外邦”之分。进入信史阶段,从春秋战国时期起,部分华夏民族为了躲避战乱,跨海进入东瀛九州岛,带去了农业技术和文化知识。日本史称这些人群为“归化人”,而将本土居民称为“绳纹人”。然而,这并不能简单地得出日本人是中国人的后裔结论。要证明人种的源流,涉及复杂的系统性研究,基因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多方面的证据都不可忽视。因此,苗族与日本民族的历史渊源仍需进一步探索。
近年来,日本民俗学者又将目光投向了贵州省从江县的岜沙苗寨。岜沙人至今保留着独特的风俗,如佩戴火枪、用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岜沙人崇尚武力,常年佩刀持枪,他们的发型和日本武士的装束非常相似。这种相似性引发了日本学者的兴趣,许多人开始认为岜沙人可能是日本人祖先的后裔。
尽管岜沙人属于苗族,但根据族谱,他们实际上是百越的后裔,姓衮,传说中是大鲧的后代。这个考证表明,岜沙人和日本大和族之间可能存在某些联系。这一文化的寻根活动也反映了日本对自己历史的深刻关注,尽管他们的大部分研究仍以推测为主。进入现代,随着日本民俗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索,他们的文化寻根之旅也开始走向更深层次的历史和文化对比。然而,苗族与日本民族的具体渊源仍需更多的实证研究来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