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八旗的崛起始于白山黑水之间,这个民族的力量最终征服了广袤的土地,建立了超过1300万平方千米的帝国。然而,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他们没有直接将距其咫尺之遥的朝鲜半岛纳入自己的版图,而是选择宽容待之呢?
朝鲜半岛三面环海,北界与亚洲大陆相接。整个半岛上有两个国家,北部的朝鲜国土面积约12.3万平方千米,若放在中国的省级行政区中,排名大约为第二十三;而南部的韩国,面积约10.33万平方千米,排在第二十四位。如果从地理环境来看,朝鲜半岛的自然条件并不具备极高的障碍。它没有像青藏高原那样的险峻山脉,也没有天山或葱岭那样的遥远之地。即使有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干旱或是漠北的严寒,朝鲜半岛的地理环境相对较为温和,便捷的陆地通道使其与满洲的联系更为紧密。如果说满洲八旗的统治者因为朝鲜对其的战略价值不大而不屑对其发动战争,为什么满清在其后期的两次出兵朝鲜呢?
在后金初崛起时,它面临着来自明朝、蒙古以及朝鲜的三重压力,而其中最强大的对手无疑是明朝。为了集中精力对抗明朝,后金当时已采取了先解决蒙古和朝鲜的威胁的策略。努尔哈赤通过联姻拉拢蒙古部落,并采取军事行动击溃了林丹汗的部落,基本消除了蒙古的威胁。经过努尔哈赤及皇太极的努力,蒙古问题逐渐得到解决,随之,满洲的目光开始转向了朝鲜。
1619年,萨尔浒之战爆发,明朝联合朝鲜对后金发起进攻。朝鲜派出了1万人援助明军。1627年,后金的天聪汗皇太极以阿敏贝勒为主将,亲自领军30,000人进攻朝鲜。那一年被称为“丁卯战争”。当时,后金并没有吞并朝鲜的计划,更多的是出于报复,主要是因为朝鲜曾在萨尔浒之战中支持明朝,同时,这也是对朝鲜的警告,要求其与大明划清界限。后金军队所向披靡,不久便攻占了朝鲜的都城汉城,而李氏朝鲜的王室只得仓皇逃往江华岛。
江华岛位于黄海的东部,面积约302.6平方千米,是韩国第五大岛,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岛与陆地之间的海峡仅有1千米,潮汐变化大,水下暗礁密布,因此成了历代朝鲜君主的避难之所。朝鲜国王李倧在江华岛上向后金求和,表示愿意屈膝投降。由于后金当时缺乏足够的水上力量,李国王得以避过一劫,战争也很快结束。两国在之后确立了兄弟关系,朝鲜向后金每年上交岁币,且维持通商和互市。
战争结束后,朝鲜尽管表面上接受了后金的统治,但依旧未完全割断与明朝的关系。朝鲜在“丁卯战争”中并没有彻底倒向后金,表面上臣服,实则暗中与明朝保持联系。尤其在后来的明清对抗中,朝鲜屡次暗中支持明朝,令皇太极十分愤怒。
1636年,后金更改国号为“大清”后,皇太极亲自指挥大军讨伐朝鲜。经过数月的激战,清军轻松攻破朝鲜的首都汉阳(今首尔),朝鲜国王李倧再度逃至南汉山城避难,随后出城投降。此战史称“丙子战争”。尽管满清的胜利几乎意味着朝鲜的彻底沦陷,但皇太极却出乎意料地没有将朝鲜直接纳入版图,而是将其作为藩属国,放回了朝鲜国王。朝鲜的年号也从明朝的年号改为清朝年号,从此,朝鲜的王室必须接受清朝的册封,并每年向清朝进贡。
这次清军的胜利后,满清不仅将大量物资和约六十万朝鲜人押解到沈阳,还带走了朝鲜国王的长子昭显世子作为人质。此时,满清正面临着对明朝的战争,朝鲜的臣服对于清朝的胜利至关重要,因此满清并未驻重兵在朝鲜,而李氏朝鲜也得以延续其独立性。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清朝顺势入关,定都北京,并开始了对其他反清势力的平定。这一时期,满洲八旗的军力集中在西部和南方,用于平定李自成旧部、南明余孽以及其他反叛势力。直到乾隆年间,清朝的疆域达到了鼎盛,扩展至1300万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