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人类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的两百多年历史,我们可以归纳出一个重要规律:能够推动每一次技术革命与经济繁荣的地区,通常是那些在军事实力上已经达到相对巅峰、且没有明显敌手的地方。或者说,这些地区的强大使得他们拥有主动出击的能力,而其他国家则难以对其挑衅。实际上,这种强大意味着在特定时期内不存在可与之抗衡的对手。例如,在蒸汽革命爆发之前,英国通过风帆时代的征战和全球殖民,成功打败了荷兰、西班牙,以及法国等重要竞争国,实现了全球殖民帝国的初步构建。随着来自各殖民地的财富源源不断地汇回本国,最终引发了从传统手工劳动向蒸汽机械化生产的大幅转变。
至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在一战前的德国。那个时候,德意志刚刚完成了国家统一,周边的诸多对手都在战争中遭遇了惨痛的教训,强大的法国甚至还被迫割地赔款。在此背景下,全球没有其他国家敢于对德国发起侵略,反而是拥有军国主义传统的德国军工体系,急于寻找新兴技术来超越英国。这一切共同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
相比之下,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情况并不那么明显,但仍以原子能、计算机和新材料等科技为代表。引领这一波潮流的,自然是经历了二战胜利的美国,这一时期全球经济的繁荣中心顺利转向北美大陆。在冷战期间,唯有核武器这一威胁能对美国本土构成打击,而这一情形本质上也是技术进步的产物。然而,随着冷战结束,核威胁几乎仅仅停留在了口头和形式的层面,实质上并未引发新的核冲突。冷战结束后的全球经济重心,明显向东亚转移,这得益于东亚地区在此期间没有爆发任何热战,因而能将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发展和技术突破的方方面面。展望未来,东亚有望成为完成第四次工业革命、引领人类技术进步和生活水平提升的主要力量。
然而,从第四次工业化的规律来看,当前在欧洲爆发的重型战争,必然会进一步削弱整个欧洲的全球竞争力。如果这场战争持续的时间加倍,打上个三到五年,最终可能导致整个欧洲未来五十年的运势全部遭遇厄运!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可以合理预见的严重后果。英国的衰弱迹象日益明显,甚至最终走向分崩离析的方向,尤其是在脱欧之后,英国经历了严重的去工业化,已然不可能再现其在殖民时代的引领能力。因此,真正代表欧洲未来的,依然是德法联盟。然而,法国却在快速进行人口异化,内部纠纷日渐加剧,未来可能会引发潜在的内战。届时,最后的繁荣中心很可能归结为德国。然而,随着战争的升级,德国在近八十年以来第一次感受到实质性的风险,再次沦为战火纷飞的地区。如果重型战争的发起方获胜,那么波兰和立陶宛很可能会成为新的战场,而德国必定会深陷其中。反之,如果战争结果相反,乌拉尔山两侧有可能发生动荡,形成新的波立乌联盟,德国可能会被迫退居一旁。因此,无论战争的最终结果如何,德国的外部环境都将恶化,资本和人才势必会迅速外流。展望未来五十年,整个欧洲的大环境将愈加严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