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日战争,后代往往会批评国民党蒋介石当时的态度。在国家陷入困境,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蒋委员长依然坚持进行内战,将抗战的希望寄托于英美等西方国家对日本的制约。这种态度,放在如今看来,确实有些软弱和缺乏远见。作为当时中国的实际领导人,掌握着几十万军队的指挥权,这种做法让人感到不可思议。不过,蒋介石的决定背后,并非没有理由。
那时的中国刚刚经历了北洋政府时期的动荡,表面上国家由国民政府统一领导,但地方割据、军阀林立的局面依然十分严重。最为尴尬的是,军事力量的配置极为不均衡,整个国家的军备水准参差不齐。在淞沪会战爆发时,上海周边的军队,如沪军和皖军等,尚能配备冲锋枪和迫击炮等较为现代的武器装备,而川军、桂军、滇军等地方部队的武器却相对落后,差距巨大。尤其是川军,当时赴淞沪战场时,大多数士兵的武器仅是步枪,甚至有少数人拿着猎枪、散弹枪等劣质装备,这与日军的现代化武器对比,战况可想而知。尽管如此,国民政府也曾想方设法改善这种局面。
1933年,德国前国防部长塞克特来访,并与蒋介石就当时的抗战情况进行了讨论。他提出国民政府应加强军备建设,尤其是引进一些重型武器,特别是射程较远的榴弹炮。蒋介石对此表示浓厚兴趣,并多次派出官员前往德国考察,最终决定采购24门32倍径炮管的榴弹炮。这款榴弹炮的射程要比常规德国榴弹炮远出许多,经过多次试射,射程均超过15公里。为了确保后续使用的顺利,德国方面还承诺派遣专家随炮一同前来,提供安装、使用以及后期的零部件供应服务。这样的周到服务,当然也需要不小的代价,24门炮的费用一共花费了近20亿军费。由于涉及到与日本的关系,德国政府在交货上有所拖延,直到1935年才将这些炮运抵中国。
为了确保这些重型武器能充分发挥作用,蒋介石专门成立了一支炮兵团,团内的2000余名炮兵进行了系统的榴弹炮训练与日常保养。这些炮兵团随后在抗战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几次打出了震慑敌军的效果。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这些炮兵团曾多次立下赫赫战功,蒋介石却渐渐停止了调动这些炮兵,甚至将其闲置。尤其在当时重型武器非常稀缺的情况下,这一做法显得尤为奇怪。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蒋介石决定放弃使用这些大炮呢?回顾当时的局势,或许只有一个字能概括——“穷”!首先,24门榴弹炮的费用仅包括了2.4万枚炮弹,而榴弹炮作为一种重型武器,常常需要大量炮弹。举例来说,在淞沪会战中,炮兵团首次亮相,就在一个月内向日军阵地发射了近5000枚炮弹,给日军造成了极大压力。每一枚榴弹炮弹的价格差不多为几千元,这在当时的中国可谓是天文数字。
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榴弹炮的弊端逐渐显现。首先,它的炮架重,移动时全靠拖车,若是拖车受损,榴弹炮便无法继续使用,且极易成为敌军的目标,遭到摧毁。为保护这批价值不菲的重型武器,炮兵团往往不得不在战场上迅速移动炮位,避免暴露在敌人火力之下。由于这24门榴弹炮目标过大,国军最终决定将炮兵团分散部署,在抗日战场上形成“守护神”般的存在,这也让它们成为日军的噩梦。
然而,这些大炮的高昂成本依然是一大负担。日军不断通过空中轰炸摧毁它们,尤其是在台儿庄战役中,六门榴弹炮与日军的炮兵展开激烈对射,最后六门炮全都被炸毁。尽管德国派来专家提供维修和技术支持,但战火的损耗和高昂的维护费用让这些炮的损失愈发严重。在四年多的抗战期间,14门大炮在战斗中被炸毁,另外4门由于操作不当发生了故障,最终报废。剩下的4门大炮,为了阻挡敌军的进攻,炮兵们不惜自爆,造成了不小的敌方伤亡。
这24门榴弹炮最终的结局,仿佛象征着当时抗战中许多英雄的悲壮命运。虽然这些炮兵们竭尽全力保养和使用这批大炮,然而,随着资源的枯竭和局势的变化,这些曾经的“钢铁巨兽”也逐渐走到了尽头。如今,这些经历过硝烟的榴弹炮仍保存在北京军事博物馆,它们在岁月的磨砺下依然闪亮如新,静静地伫立,见证着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变得强大,拥有了核武器、航母和先进的歼20战斗机。曾经那个为了使用一门炮而焦头烂额的中国,早已成为自尊自强的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