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沙俄并不被称为今天大家熟知的名字,它最早是莫斯科公国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被加冕为沙皇,俄国才真正进入了沙俄时代。
“沙皇”这一称号来源于罗马帝国的“凯撒”,即副皇帝之意,虽然这与正皇帝“奥古斯都”相比,地位稍逊一筹。进入18世纪,尤其是1721年,彼得一世通过大北方战争,成功击败瑞典,夺取了包括今天的圣彼得堡、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在内的波罗的海沿岸大片土地。
为了表彰彼得一世的卓越功绩,俄国元老院决定将其加冕为“全俄罗斯的皇帝”,由此,沙俄正式进入帝国时代,成为俄罗斯帝国。彼得一世也因此被后人称为“彼得大帝”。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获得“大帝”这一称号,只有那些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的人才能获得此殊荣。在俄国的历史上,获得“大帝”称号的只有两位人物,一位是彼得一世,另一位则是叶卡捷琳娜二世。
沙俄最初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东欧内陆国家,四周没有任何出海口。而西欧列强通过航海扩张,已从全球各地掠夺了大量财富和资源,这让俄国人心生嫉妒。为了能参与到世界经济中,俄国人的目标之一就是向外扩张,寻找出海口。
彼得大帝的伟大贡献之一,就是从瑞典手中夺得了波罗的海沿岸,给俄国打开了通向大海的门,这也让俄国在波罗的海地区站稳了脚跟。彼得大帝为国家开辟的新航道,成为俄国崛起的重要一步。因此,俄国人民普遍认为他获得“大帝”称号当之无愧。即便今天,圣彼得堡依旧是波罗的海沿岸的一颗璀璨明珠,见证着彼得大帝对俄国的巨大贡献。
想要继承“大帝”之名,后世的统治者必然要做出与彼得大帝类似的伟大成就。叶卡捷琳娜二世便是第二位获得这一称号的统治者。18世纪末,叶卡捷琳娜二世取代丈夫彼得三世,成为沙俄的女皇。在她的统治下,俄国继续扩张疆域,尤其是在与普鲁士和奥地利联手瓜分波兰时,展现了她卓越的外交与军事能力。
不过,单纯的扩展疆土并不足以成为“大帝”的标准。若扩张本身能够被作为标准,那后来的亚历山大二世也理应拥有“大帝”称号,毕竟他从清朝手中夺取了至少1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以及中亚的广阔地区。然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伟大之处在于她通过击败奥斯曼帝国并赢得黑海的控制权,成功在黑海沿岸开辟了俄国的出海口。
从1776年到1792年,叶卡捷琳娜二世领导俄国两度击败奥斯曼帝国,成功获得了包括克里米亚半岛在内的黑海北岸广阔地区。随后,俄国在黑海建立了强大的黑海舰队,并开始了争夺黑海霸主地位的战略。因这项伟大的成就,叶卡捷琳娜二世被加冕为“大帝”。
对于俄国来说,波罗的海沿岸和黑海沿岸是他们衡量“大帝”的重要标准。后来,任何希望恢复沙俄昔日荣光的俄国人,都必须确保这两个战略重地掌握在自己手中。沙俄覆灭后,俄国一度失去了波罗的海沿岸。对于这一失地,苏俄和苏联将其视为恢复的目标。
1940年,苏联借着二战的机会,通过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将波罗的海三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成功地恢复了波罗的海的控制权。尽管斯大林的历史评价众说纷纭,但在恢复沙俄的疆域方面,俄国人民普遍认为他做得相当出色。
然而,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国失去了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的大部分领土,这使得他们一度沦为欧洲的三流国家。若不是拥有广袤的亚洲领土支撑,俄国可能很难维持大国地位。为了重拾昔日荣耀,俄国必须重新掌控这些重要的海岸线,尤其是波罗的海和黑海。
要恢复帝国的辉煌,俄国必然要在波罗的海和黑海之间找到突破口。显然,相比收复波罗的海三国,收复克里米亚显得更加容易。2014年,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操作,克里米亚通过公投重新回归俄罗斯,这一事件也成为了俄乌关系紧张的导火索。
但即便克里米亚被成功回收,俄国依然不感到完全放心。毕竟,克里米亚是一个半岛,虽然与乌克兰本土紧密相连,但与俄国本土仍隔着一条刻赤海峡。因此,俄国要彻底控制克里米亚,必须确保与乌克兰东部的联系更加稳固。
赫尔松是与克里米亚紧密相连的一个州,一旦归属俄国,克里米亚将和俄国本土形成连通,而不再受乌克兰本土的影响。因此,要想成为第三位“大帝”,并成功恢复沙俄的帝国基业,俄国必须确保克里米亚以及乌克兰东部四州牢牢掌握在手中。
目前,俄乌战争已从最初的闪电战变成了持久战,双方的耐力和背后支持的力量将决定最终的胜负。而对于俄国来说,谈判的底线无疑是保持克里米亚及乌东四州的控制权。这不仅是“大帝”的标准,也是恢复俄国帝国荣耀的重要一步。无论如何,这一点无论对俄国政府还是民众,都是无法妥协的。
对于乌克兰来说,失去这些领土意味着巨大的代价,任何妥协都可能导致历史的羞辱。因此,双方的谈判与冲突将可能长期未解,成为难以跨越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