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刘邓大军进驻大别山,带走了晋冀鲁豫军区的大部分主力部队。接下来,三个纵队的兵力继续南下,而连高树勋的起义部队也不得不跟着离开。晋冀鲁豫军区不仅失去了大部分兵力,而且还需要承担起支援刘邓大军的责任,负责兵员扩充、干部补充和物资支持等工作,相当于为刘邓大军提供后方保障。这一系列变动使得晋冀鲁豫军区的兵力几乎被抽空,形势变得尤为严峻。
在两轮大规模兵力抽调之后,晋冀鲁豫军区剩下的仅有8纵队,这支部队负责守卫整个防区,并应对阎锡山部的进攻。8纵当时的兵力约为两万多人,虽然它的战斗力在所有纵队中也算得上强劲,但在原本负责数十万兵力的防区内,只有两万多人来防守,无疑让人感到力不从心,几乎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局面。
尽管如此,刘邓大军在大别山的根据地仍然面临着重重困难,晋冀鲁豫军区对大别山军区的支援变得尤为关键。如果支援断了,刘邓大军的处境将变得更加艰难。如何在确保自身防守的同时,又能支援大别山军区,这一难题成为了中央军委急需解决的问题。最终,中央决定派徐向前到晋冀鲁豫担任第一副司令,负责协调和处理这一局面。
徐向前当时已经在延安工作了多年,身体状况不太理想,但他没有丝毫推辞,立刻接受了这一重任,立即出发前往晋冀鲁豫。虽然晋冀鲁豫的局势不容乐观,但它曾是一个成熟的根据地,中央对这个地区依然寄予了高度期望,并明确下达了向大别山输送30万兵员的任务。
这个数字的设定考虑得相当周全,一方面可以确保大别山根据地能够得到有效支援,兵员如果太少就无法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又避免了过高的兵员要求加重晋冀鲁豫地区百姓的负担。中央的这一决定充分考虑了各方面的压力和需求,希望在缺兵少将的情况下,晋冀鲁豫依然能够稳住局势,防守阎锡山部,并承担起刘邓大军的后方保障任务。
徐向前的军事才能有目共睹,他所带出的将领数不胜数,时至今日,许多解放军将领的指挥作战方式仍然受到他的影响。凭借他丰富的经验、卓越的指挥能力和崇高的地位,徐向前来到晋冀鲁豫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大家对他充满了期待。
然而,徐向前的表现却出乎许多人的预料。在大多数人看来,他应该能够迅速稳住局面,解决现有的困境,完成中央赋予的任务。没想到的是,徐向前不仅实现了这些预期,还主动带领部队发起了对阎锡山部的猛烈进攻。更让人意外的是,他没有选择进行运动战,而是直接发动了一场攻坚战。
当时,晋冀鲁豫的兵力严重不足,守势下已经显得捉襟见肘,然而徐向前却决然出击,攻打了敌军重兵把守的运城。这一举动完全超出了预料,甚至令阎锡山也无法理解,毕竟他才是占据优势的一方,怎么会突然被围攻呢?结果,徐向前不仅成功打响了运城的攻坚战,还取得了上风,令阎锡山深感压力,急忙向胡宗南求援。
胡宗南本不愿出手,但由于运城内还有他的两个团兵力,最终他只得派遣四个旅的兵力前来支援,才勉强解除了运城之围。虽然攻城的任务未能立刻完成,但徐向前并未因此气馁。他意识到,运城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不仅物产丰富,还位于关键的交通要道。如果能够攻下运城,必定能有效减缓敌人对晋冀鲁豫的压力。
很快,西野的王震率领的2纵队也途经晋南,消息传到徐向前耳中,他大为高兴,立刻与王震取得联系,请求他协助自己攻打运城。徐向前依然亲自带领部队攻城,并要求王震负责阻击胡宗南的援军。王震答应了此请求,并立即展开行动。
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徐向前对运城展开了更加集中和猛烈的攻势,守城的敌人压力倍增。尽管缺乏重型武器,攻坚战依旧困难重重,但徐向前依然毫不退缩,通过挖掘坑道并埋设大量炸药,最终成功炸开了运城的城墙。最终,徐向前不仅成功攻下了运城,还将这一胜利转化为强大的战斗优势,晋冀鲁豫军区的战斗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紧接着,徐向前并未停下脚步,他继续带领部队向临汾进攻。与运城的攻坚战几乎如出一辙,依旧是挖坑道、埋炸药、破城墙。值得一提的是,徐向前在攻城期间并没有一味依赖攻势,而是在进攻与防守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调动兵力攻打阎锡山的老巢,成功分散了敌人的注意力。
经过这两次关键的战斗,晋冀鲁豫军区不仅大大增强了兵力,还缴获了大量战利品,获得了重要的资源补充。徐向前带领的部队不仅没有因战争而遭遇过度消耗,反而通过不断的战斗积累了更多的战力。在这一过程中,晋冀鲁豫逐渐壮大起来,军区的任务也成功完成。特别是14纵队的组建,成为了这一过程中最突出的成果之一。
14纵队从组建伊始便具备了强大的战斗力,这支部队在战场上的表现屡屡超出预期。与国民党40军的对抗中,40军始终被压制在新城内,丝毫不敢轻易出战。徐向前通过自身的军事才能,不仅确保了晋冀鲁豫的生存,还为后续军区的壮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