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个充满硝烟的年代,国家沦陷,山河破碎,心怀正义的英勇之士纷纷挺身而出,誓为祖国和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章博也是其中之一,尽管她是一个女子,但她有着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强烈的复兴之志。她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新四军,成为了一名无畏的战士。
战争的残酷性无人能否认,而对于女性来说,战争无疑更具挑战。八十多年过去,每当章博回想起八十年前那次大扫荡的经历,心中总不禁涌上阵阵惊悸。
那是章博第一次面临如此危急的境地,这一刻的遭遇,深深烙印在她的记忆里,成了她一生难以忘却的痛楚。
1942年,年仅15岁的章博作为一名宣传兵,和队伍一同驻扎在苏中抗日根据地。那个夏天,日军突如其来地对他们所在的根据地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大扫荡”。这一次的扫荡,目标直指隐藏在老百姓家中的新四军。
据章博回忆,那次日军的兵力高达三四万,他们采取了地毯式搜索,许多新四军战士被抓捕,并遭受严刑拷打,企图逼迫他们交代更多的藏匿地点。原本大家以为这次扫荡会像以往那样匆匆结束,但他们低估了日军的决心。日军并没有轻易放手,而是开始了更为深入的排查。越来越多的正义之士被捕,而一旦落入敌人之手,等待他们的只能是严酷的拷问和死亡。
这次扫荡的严酷程度,让章博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只要有一人意志动摇,整个部队都会面临灭顶之灾。为了避免更大的牺牲和损失,根据地的领导果断决定紧急撤离,留下少部分人吸引敌军注意力,其余队伍则向北转移。
那时宣传部队的五个女兵,分别是章博、张素秋、张四珍、李玉莲和孟凡静,大家年龄都很小,其中最大的张素秋才16岁。她们刚刚入伍,便遭遇了这场危机,内心的恐惧不言而喻。
跟随部队撤离的日子远比在根据地的日子艰难,特别是其中几位仍然缠着小脚,长时间的行军几乎让她们无法忍受。为了不拖累大部队的行进速度,也为了保护这些女兵,部队决定将她们藏匿在一个小村庄里。
在那个偏僻的村庄里,生活极其困苦。当地的农户为她们提供了一个小房间,四壁湿漉漉的,弥漫着霉味。房间里没有床,农户便为她们临时搭建了一个粗糙的木板床,五个姑娘只能挤在一起休息。
为了不暴露身份,章博等人向农户借了几件破旧衣服,抹上黄泥或烟灰,装作普通百姓,并努力模仿当地人的口音。白天,她们不敢出门,只能窝在那间昏暗的房间里,除了上厕所,不敢迈出一步。到了夜深人静时,她们才小心翼翼地出来透透气。
每天,她们只能吃上一顿饭,那也是野菜汤或米汤,章博等人对此已经感到知足,因为这已经是农户能够提供的最好的食物。当地老百姓的生活也非常艰难,自己都捉襟见肘,却仍然冒着巨大的风险收留她们,并尽力分出一些自己有限的粮食。看到他们的艰辛,几人心中的革命决心更加坚定。
然而,那些暗无天日的躲藏日子虽然艰苦,章博等人依然能够坚持。毕竟,做革命的工作就得有吃苦耐劳的觉悟。可是,尽管意志坚强,身体却开始支撑不住。长时间的饥饿,再加上在湿冷的环境中无法得到有效的休息,几位姑娘的健康开始迅速恶化。
在这时,张素秋作出了一个决定,她要去当地的地主家找些药物。这个地主是张素秋的远房亲戚。刚进村时,张素秋曾向上级请求是否可以藏匿在地主家里,但当时遭到了拒绝。因为上级担心地主可能出卖她们,也不信任这个人,所以她们才被安置在了农户家。
然而,眼下情况危急,姐妹们的身体已经无法承受,再不采取措施可能就会错过救命的机会。于是,张素秋决定冒险去寻求那个亲戚的帮助。
她到地主家时,地主热情地接待了她,并为她提供了一个舒适的房间。为了安全起见,张素秋没有透露其他四个姐妹的情况。在地主家,张素秋穿上了干净的衣服,睡上了温暖的床,并且饱餐一顿。但她心里始终惦记着农户家里的姐妹们,于是她不时借口去送些吃的和药品。
借着地主的帮助,章博等人的处境稍微得到了改善。原本章博对地主没什么好感,但这位地主的好意也让她有所改变。
然而,没过几天,张素秋却没按时出现。最初,大家并未放在心上,以为她可能临时有事耽搁了,但几天过去,依然没有音信,大家开始感到不安。
张素秋在五人中年龄最大,也是最稳重的一个。若不是出了什么事,她绝不会丢下姐妹们独自离开。最终,她们终于得知了一个让人心碎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