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人看来,南明时期似乎没有取得过什么辉煌的胜利,要么就是选择投降,要么就是匆忙撤退。这一看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完全涵盖当时的复杂情况。在南明的早期,确实频频遭遇惨败,甚至连长江这样的重要防线都没有设立有效的防卫。然而,随着农民军残余部队的参与,南明政权还是取得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成就。例如在1653年,大西军的余部在湖南地区成功打赢了一场被誉为辉煌的胜仗。那么,这场胜仗的具体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一、南明的反击
1649年正月,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的指挥下,清军成功攻陷湘潭县,抓住了南明的兵部尚书何腾蛟,令南明的士气遭受重创。战斗胜利后,济尔哈朗选择主力部队返回北京,只留下少量绿营兵驻守湖南。尽管清军在湖南的兵力较少,但在南明内部实力日益削弱的情况下,南明并没有展现出能够反击的能力。到了年底,清军继续向南推进,占领了桂林和广州,此时南明的小朝廷已经摇摇欲坠,显现出分崩离析的迹象。
在这一动荡的时刻,孙可望和李定国等大西军的余部在南明小朝廷的号召下,决定进行反击。孙可望接管贵州后,迅速展开向湖南和四川进军的战略计划。到1651年,冯双礼作为先锋,率领数万士兵壮阔地进入湖南,并成功收复了沅州。此后,大西军名将李定国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展开攻势,在靖州与清军展开激战,重创敌营,斩杀5000余人,乘胜收复了湖南大部分的州县,再次振奋了南明的士气。
二、清廷的支援
尽管李定国的军队在前期战斗中取得了显著胜利,但他并没有选择向北进军,而是决意南下,因为广西地区还有一位清朝的大将——定南王孔有德。1652年七月,南明军队成功攻陷桂林,孔有德被逼自杀,李定国趁胜收复了整个广西。按照常理,他此刻应继续进军,图谋收复广东,但不久他收到了来自孙可望的命令,要求他北上,因为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即将到来!
尼堪,这位清朝太祖努尔哈赤的孙子,其父亲是努尔哈赤的嫡长子褚英。尽管褚英原本被认为是努尔哈赤的继承人,但由于父子之间的矛盾被赐死,最终名声不显。尼堪作为褚英的第三子,随着清军入关屡次获得战功,被封为敬谨亲王,成为清朝仁义之士中颇具战力的王爷。清朝朝廷在得知湖南战事后,迅速决策,让尼堪率领八旗精锐南下,决心一举扭转战局。
三、衡阳的辉煌胜利
尼堪在派兵南下时势如破竹,并未将南明的军队放在眼里,便于十一月十九日抵达湘潭,此时南明军队已经开始撤离。尼堪误认为明军已无斗志,于是他选择在三天后继续进攻,抵达离衡阳不足三十里地的地方。李定国派出一支军队诱敌,接触后立刻假装败退。尼堪因此自满轻敌,带领骑兵继续前行,最终与李定国的主力部队遭遇。
面对敌军的追击,李定国再次选择以失败之态逐步撤退,结果没想到反而进入了南明军队的埋伏圈。经过一场惨烈的血战,大西军精锐与八旗骑兵展开殊死搏斗,最为悲惨的是,尼堪在乱军中战死,其护卫和一等伯程尼等人同样不幸身亡,清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个震惊的消息迅速传回到北京,顺治帝在得知后感叹道:“我朝用兵,从未有此失误。” 衡阳大捷不仅打破了八旗骑兵不可战胜的传说,更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舆论反响。
参考资料:1.《清史稿》;2.《南明史》
历史深度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