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对黑龙江地区的野心,早在明末清初时期就已初露端倪。顺治年间,双方爆发过一场较为激烈的争斗,沙俄最终败下阵来。这时,俄军探索远东的力量,还像是山贼般人数少,行踪迅捷,对清朝并未构成实质威胁。然而,他们翻越外兴安岭、窥探黑龙江流域的行为,便为沙俄后来对这片土地的侵略埋下了伏笔。
进入彼得一世时期,中俄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明确了外兴安岭作为两国东部的分界线。到1728年,雍正帝时,双方又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在中部地区标定了62个界标,沙俄从中获得了贝加尔湖地区,而清朝则保留了整个外蒙古。尽管沙俄之后将战略重点转向欧洲,但他们从未放弃侵略中国的念头。1800年左右,沙俄派遣大量传教士进入中国,同时还派遣一些年轻人来学习汉文、满文、蒙文。目的很明确:为日后占领这片区域奠定基础,并通过这些人将清朝的政治、经济状况传回圣彼得堡。
沙俄并未急于行动,而是耐心等待时机。直到1858年,时机终于来临。从1858年到1881年,是沙俄侵占清朝领土最为严重的时期,至少1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俄吞并。接连签署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和《中俄伊犁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加剧了沙俄的扩张。然而,这些条约在沙俄得手后短期内未能有理由撕毁,只能继续等待更加有利的时机。
1894年,随着日本入侵朝鲜半岛,清朝的面子受到了挑战。为了捍卫面子,清朝与日本爆发了甲午战争。日本经过30年的明治维新,逐渐强盛,而清朝则在洋务运动上投入了大量资源,期待获得同样的成果。两国展开了激烈的海陆大战,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清朝惨败,日本获得了胜利。沙俄趁机发现了机会,认为清朝虚弱到了极点,自己的机会已经来临。
在《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不仅获得了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还要求清朝赔偿2亿两白银。虽然宝岛和澎湖列岛相对远离清朝心脏地带,清朝并未太为其感到痛惜,但辽东半岛的失去,直接威胁到清朝的根基。为此,清朝无法坐视不理,但在沙俄、公使和法国的协助下,最终成功收回了辽东半岛,代价却是追加赔款3000万两白银。清朝刚松了口气,沙俄的动作却接踵而至。
沙俄不仅在东北地区的军事布局逐渐加强,几乎把自己对东北的控制力巩固到不容置疑的地步。到了1900年,沙俄知道时机到了,便借用清朝与列强的矛盾,趁机介入。中国的“大师兄”们,凭着他们对洋人不满的情绪,肆意攻击外国的教堂、学校、铁路等设施,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清朝虽然在一开始对这些“大师兄”保持放任态度,但局势日渐失控,甚至有清朝亲王加入其中,极力推崇“扶清灭洋”的口号。
列强对此愤怒不已,多次向清朝提出抗议。慈禧太后却认为这是为民出气的机会,甚至大方宣布对11国宣战。她的果断与豪气令人侧目,然而,这种局面也导致了八国联军的入侵。八国联军很快突破大沽口,清朝的局势迅速恶化。沙俄见状,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迅速调动兵力,派遣17万军队,在短短三个月内,占领了东北的8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沙俄此时的目的明确,绝不打算轻易撤退。即使在随后的谈判中,他们也坚定不移,拒绝撤军。至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沙俄进一步派遣人员增援,强化对东北的控制。在东北开设银行、设立卢布交易,建立工厂、学校,几乎将这一地区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这一系列举动被称为“黄俄计划”。
然而,尽管沙俄如火如荼地扩张,其在东北的行为依然激怒了日本。日本曾希望沙俄承认其对朝鲜半岛的控制权,但沙俄却不予回应,反而加大了在半岛的干预力度。由于无法与沙俄直接抗衡,日本最终与英国结成军事同盟,甚至获得美国的资金支持。1904年,日本发动了对沙俄的偷袭,爆发了日俄战争。
战争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沙俄不仅遭遇了惨败,其海陆两军几乎全线崩溃。三大舰队的三分之二被摧毁,陆军也未能抵挡住日本的进攻。沙俄被迫撤出东北,但仍然控制着中东铁路主干线,并在北满保持较强的军事存在。
然而,沙俄的侵略野心并未因此消失。1907年,沙俄主动提出与日本和解,双方签订了四份《日俄密约》,将东北和内蒙古划分为各自的势力范围。沙俄要求日本承认外蒙古归其控制,而沙俄则同意承认日本对半岛的主权。在此期间,沙俄依旧在东北地区大力投资建设,虽然未能继续出兵,但通过经济渗透实现了间接控制。
直到1917年,沙俄革命爆发,沙俄政权覆灭,东北的沙俄势力才终于得以结束。清朝在一系列妥协和让步中,失去了大量领土,沙俄的步步紧逼最终导致清朝几近沦陷。恭亲王在签署《中俄北京条约》时曾言:“遇到如此蛮横无理的邻国,不尽早达成条约,不知他们将如何行事。”然而,这种退让换来的并非和平,而是不断的进一步侵蚀,最终逼迫清朝一步步退让,造成无尽的后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