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广昌战役,历时十八天,红军在这场战斗中的伤亡惨重,人数高达5500余人。这场战斗的失败不仅导致广昌的失守,还让国民党军蚕食了中央苏区的领土,红军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最终,红军被迫做出决定,开始长征,并因此创造了军事史上的一项伟大奇迹。
长征,本质上是一场战略转移。红军之前从未在如此严峻的敌军包围下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转移,能否成功,谁也没有把握。在这种紧张的情况下,中革军委紧急作出决策,决定“恢复红军学校建制,并组建军委干部团”。
干部团的组建后,陈赓被任命为团长。当时,陈赓已是红军中的著名战将,担任红军第一步兵学校校长。建国后,陈赓更是授予了大将军衔,名列大将之中第四位。此时让他担任干部团团长,会不会显得有些“浪费”这样的大才呢?
通过进一步了解,笔者发现,干部团自成立后,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毛主席四渡赤水的战役中,干部团的作用至关重要。
第一次,土城战役。对当时的红军来说,这场战斗异常艰难。尽管红军具备强大的战斗力,这一点从战后能够走出200余位开国将领可见一斑,但国民党军的郭勋祺凭借优势兵力将红军压得陷入苦战。尽管双方在激烈的交战中难分胜负,但在敌军援军不断增援的压力下,红军陷入了极度的困境。就在危急时刻,陈赓率领干部团及时赶到,战斗力卓越,成功扭转战局,迫使郭勋祺的军队退却。
此战中,形势瞬息万变,一场小小的变化便可能改变整个战局。陈赓带领干部团所起的作用,正是关键的转折点。战斗结束后,红军成功摆脱敌军纠缠,重新掌握了战场主动,四渡赤水的战略得以实施。
第二次,二打遵义城。在这场战斗中,中央红军集结在扎西小镇,敌军从东南北三个方向发起猛烈攻击。敌军兵力强大,红军决定避其锋芒。然而,在黔北敌军的兵力空虚之时,中革军委决定果断东返,再次占领遵义。前期行进顺利,红军很快夺回遵义城。但真正巩固遵义城的控制权,必须占据能够俯瞰全城的老鸦山这个制高点。
此后,红军与国民党军吴奇伟部第五十九师、第九十三师以及残余的王家烈部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争夺过程中,张宗逊原计划追击敌军,但却遭到敌军强烈反击,导致张宗逊重伤,团参谋长钟伟剑牺牲。虽然红军精锐,但兵力劣势使得这场战斗的局势变得复杂。一旦老鸦山失守,遵义城将无法守住,局势将对红军极为不利。关键时刻,陈赓再次带领干部团挺身而出,成功顶住敌军攻势,为红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最终吴奇伟的部队被包围并歼灭。
干部团的强大战斗力与精锐素质在这些战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堪称“御林军”。毛主席在四渡赤水时,长时间与干部团一起行动,在敌人重重包围中,依然能够灵活机动,让敌人陷入迷茫。即便敌人抓住了一丝机会,也始终无法转化为胜利,最终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流失。
那么,陈赓担任干部团团长真的算“大材小用”吗?显然不是。干部团的强大战斗力,除了陈赓的领导,更多得益于团内各级干部的卓越能力。正如丁秋生所言,“干部团个个懂军事,人人会打仗”,这并非夸大其词。
从干部团的职能和成员结构来看,它的级别并不低。尽管干部团承担着前卫、警戒、掩护等职责,并且会在战斗中冲锋陷阵,但团内的成员全是红军各个精英连队的骨干。从组织架构来看,干部团由上干队和四个步兵营组成。上干队的成员来自红军大学,负责培养营团级的军事干部,因此,他们的战斗力和领导能力自然不容小觑。
四个步兵营的成员也都来自红军中的佼佼者。比如,三营的营长林芳英,曾担任过红三十五军军长,政委罗贵波也是红三十五军的政委。四营营长韦国清曾在红军大学任职,建国后还被授予了开国上将的军衔。
干部团的成员,无论是来自上干队还是四个步兵营,都是当时军中精英。陈赓担任团长,不仅是顺理成章的安排,而且与干部团内成员的素质和地位高度契合。
通过土城战役、二占遵义等关键战役,我们可以看到,干部团在这些战斗中的表现超凡。尽管干部团名义上是团级单位,但其实际作战能力早已超越了师级,陈赓的领导作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