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54年,中央领导层决定任命8位将领为副总长,其中包括陈赓、王震、许世友、彭绍辉、邓华、杨成武、韩先楚和张爱萍。这几位将领各自来自不同的部队,实际上属不同的“山头”,其背景涵盖了一野、二野、三野、四野以及华北军区等多个区域。
实际上,在这8位副总长中,大多数都是以兼任的身份存在,真正深入总参工作的仅有陈赓和张爱萍。许世友、杨成武、邓华和王震则同时担任了大军区司令或兵种指挥官。而韩先楚则被派往军事学院战役系学习,因此未能直接参与总参的日常运作。
韩先楚在开国将领中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官,他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期间指挥的战斗虽然规模不大,但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表现令人瞩目。作为纵队副司令员,他参与了诸如鞍海战役、梅河口战役、四保临近和新开岭战役等重要战役,其副职的作用不可或缺。后续担任纵队司令员的职位后,他更是奇袭威远堡、攻占义县、战胜锦州以及解放海南岛,屡屡取得辉煌的战果。
在朝鲜战场上,韩先楚担任了志愿军副司令员和19兵团司令员等重要职务,他因战斗勇猛而被称为“旋风勇将”,在他的指挥下,战绩斐然,毫不夸张地说,他在五十多位上将之中排名前十。
那么,作为副兵团级的上将,他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被选为副总长的呢?这8位副总长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山头”,或许是土地革命时期的遗留,或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体现。从解放战争的角度看,陈赓代表了二野,王震和彭绍辉则代表了一野,而张爱萍和许世友代表三野,韩先楚与邓华则代四野,杨成武则是华北军区的代表。
值得注意的是,韩先楚不仅仅是四野的代表,他还象征着红25军的精神。红25军在土地革命时期虽然是较小的力量,但却在革命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贡献巨大,影响深远。
在1957年,他从军事学院毕业后本可进入总参工作,但他对机关生活并不热衷,反而更向往在战斗部队中任职。考虑到台海局势的紧张,中央决定让他担任前线司令员。这种安排可能有两个主要因素。
首先,韩先楚有过两次成功的渡海作战经历,包括解放海南岛,他的调动可能是为了提升战斗威慑,即使没有直接威慑,只凭他的作战能力,也足以让敌人遭受重创。其次,叶飞负责的工作过于繁重,难以兼顾各个方面。作为福州军区的司令员兼政委,同时又身兼福建第一书记,他的精力被极大地分散。在当时,地方经济建设十分重要,但东南沿海却屡遭敌军袭扰,叶飞作为指挥者难以全心投入。因此,派韩先楚去可以有效减轻他的负担,增强战斗力量。
在五十年代,大军区的军政主官有一些潜规则,通常由解放特定地区的部队领导担任。如华东地区由三野将领负责,中南及东北地区由四野指挥,西南由二野掌控,西北及华北同样遵循此原则。尽管华东战将人才济济,但韩先楚被调往福建的背后,显然有着更为复杂的考量与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