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张震在武汉军区的工作一帆风顺,突然接到了老首长粟裕的召唤。他被告知,上级希望将他调任总后勤部副部长。然而,对这个变动,他心中却生出不少顾虑。毕竟,自己在后勤系统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相比之下,他在武汉军区担任副司令的岗位上,主管的训练工作既熟悉又让他倍感愉快。粟裕则告诉他此次调动是邓副主席的意图,并分享了总后勤当前面临的艰难状况,以及后勤工作对整个军队的重要性。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张震最终决定服从上级的安排。
总后勤的情势颇为复杂,部长张宗逊因健康问题难以履职,政委郭林祥及张明池也因调动而离开,仅剩七位副部长、三位副政委与四位顾问来维持运转。张震被任命为第一副部长,肩负起协助部长进行全局工作的重任。这一年,整顿军队成为全军的首要任务,干部政策的落实亦需走向正轨,以确保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总后勤的问题根深蒂固,派性严重。郭林祥在重新掌握政委职务后,致力于推行干部政策,然而他的改革举措遭遇了许多阻力。他希望能够分批推动干部政策的落实,却在这一过程中遇到了与个别领导的意见分歧。在郭林祥的努力下,总后勤的工作逐渐趋于清晰,不过,随之而来的1974年运动又让局势产生了反弹。
当张震努力推动总后勤的工作时,他却接到新的调令,上级希望他担任副部长,专注于业务的管理。此时,张震深刻认识到总后勤面临的诸多问题,尽管自己的精力有限,他决定先从抓业务入手,再逐步扩展到其他事务。这样的努力终于带来了积极的变化。然而,在11月,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一些人发起了“教育革命大辩论”,这些言辞犀利的争论直指邓副主席。张震见到了上级,虽然他没有说出过多的话,但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他询问对方的健康状况,并沉吟着说了一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深思熟虑的状态让张震意识到,上级确实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不久后,形势愈演愈烈,导致整顿军队的工作不得不停滞。转眼间,1976年如梦似幻,成为多灾多难的一年,三位伟人相继离世,邓副主席也失去了位置。张震的老战友、福州军区司令皮定均遭遇不幸,而唐山大地震的发生更是令人的心痛不已。在这些接连而至的打击中,张震忙碌于各项工作,但心中的悲痛难以排解。唯有一件事让他感到振奋,那就是“四人帮”的垮台,人们都感到无比激动并表达着对这一变革的支持。
时间来到1977年,邓副主席重新恢复了职务,张震写信向他汇报工作,他的回应是鼓励张震在五年内把军队建设好,使之成为一支具备战斗力的队伍。同时,邓副主席强调解决总后的实际问题,强调必须狠抓落实,否则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将无从谈起。
1992年,张震与邓公再度会面,得知对方身体、精力等多方面都颇为良好,邓公鼓励张震再干一届。他希望在他担任军委副主席期间,继续推动干部建设,培养接班人,降低干部的平均年龄,最终实现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专业化、知识化与革命化。直到1997年,张震才从他的职务中退下来,成为开国将领中最后一位离开岗位的杰出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