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时期,江苏省农民银行江南分行在广德
作者:徐厚冰
江苏省农民银行是民国时期首创的农业金融机构,在国内金融史和江苏(包括上海)经济建设史上具有盛名。它于1927年酝酿筹备。1928年在镇江正式成立,创始人为叶楚伧。至全面抗日爆发前,达到鼎盛时,计有分行24处,支行7处,办事处和分理处49处,共有网点80处。上海解放后,移交给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江苏省农民银行退出了历史舞台。
由于日寇入侵,江苏省农民银行经历了颠沛流离的遭遇,相关管理机构屡次迁移。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的是,江苏省农民银行曾在安徽广德设立的管理机构——江苏省农民银行江南分行。
一、抗战时期机构迁移概况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江苏省政府及其所属各厅处迁移至扬州。12月8日,日军侵入镇江,苏农总行先期迁至汉口后,又辗转至重庆。各地分支行、处先后集中在兴化分行,总行遂将兴化分行临时改为苏北分行。
1939年,苏北业务整理委员会进驻兴化。1940年迁泰州,1941年退至上海租界。1941年底账册整理告竣,部分人员从上海(民国时上海隶属江苏)撤退至安徽广德,设立江南联行广德办事处。
1943年,江苏省农民银行苏北业务整理委员会全部人员撤至广德,并在广德成立江苏省农民银行江南分行,总经理李寿雍为了便于处理苏北分行、江南分行及其他撤退行处的善后事宜,特将广德江南分行总经理办事处设在江西上饶。
李寿雍,江苏盐城人,经济学、教育学专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先后入牛津大学、伦敦大学研习财政经济。先后曾任第三战区中将政治部主任、江苏省财政厅厅长、江苏省江南行署主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暨南大学校长等职。
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6月至1943年12月,江苏省第五临时中学在广德柏垫大陆村(今叫杨村)期间,李寿雍曾兼任“五临中”校长。
1945年,抗战胜利后,广德江南分行结束业务。
二、在广德的活动
为了开展抗日图存,在沦陷区与日伪“抢购物资”,江南分行积极收购丝茧。
1939年间,江苏省农民银行在江南方面,与财政部贸易委员会订立代销江南丝茧合约,由贸易委员会供给资金,在安徽屯溪交货转运出口。该行开始在江苏宜兴县张渚镇设立收购丝茧处。
1941年9月,江南联行办事处在广德成立后,就立即在广德、宣城、长兴、宜兴等周边地区大量收购丝茧,广德、张渚等地成立丝茧收购站。同时,在广德成立丝茧运输站和专门的丝茧运输队。时有《大公报》以《广德抢运丝茧》为题,作了报道:“广德(九月)十一日通信。江南丝茧山江苏农民银行抢购,第一批已于六日起运,江南丝茧运输队特于广德成立接运站,办理接运事宜。”
1943年10月,江南分行在广德、宜兴等地收购丝茧的活动停止。
三、“江南分行”相关档案
在江苏档案馆,现存有《江苏省农民银行江南分行档案》档案,档案共13卷,全部为文书档案,档案起止时间为1940年至1945年。其中,《江南分行在广德开业、结束情况的报告》,记载了1940年至1945年期间,江南分行在广德经营活动情况、1941年江南联行办事处广德决算表、关于公物损失清理文书等。
在上海档案馆,现存有《江苏省农民银行》档案,全宗共有502卷(排架长度7.3米),档案起止时间为1928年至1949年。主要内容有关该行上海分行筹备成立、战时裁撤与战后复业的文件等文件。
以上两宗档案,均可查询江南分行在广德的相关情况。
三、历史意义
江苏省农民银行它以调剂农村金融、促进农业生产、供给农民资金,扶助农民合作为宗旨,在民国时期为扶助农业生产上起来相当大的作用。
广德作为苏浙皖战略要冲,1937年遭日军大规模轰炸及占领,经济遭受重创。日军推行伪“中储券”扰乱金融市场,法币贬值加剧民生困境。江苏省农民银行江南分行在此背景下以广德为中心,承担了江南区域性金融稳定职能,为抗日战争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徐厚冰,安徽省网络作家协会会员,宣城市文史研究会会员。网络图片,侵权立删,谢谢。转发此文时,请标明作者及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