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覃昨日在“覃仕勇说史”平台发布了题为《项英为何一直抗拒中央的北上发展方针?只因其另有“雄图大志”》的文章。文中提到,项英虽然深知皖南地理位置险要,却始终不愿意移师江北。分析其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他对江北发展的困难估计过重,更因为他对自己在江南的游击战经验过于自信。对于项英来说,江南是他深耕了三年的战场。这里他人熟地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且自己熟悉地形和环境,早已有了周密的布局和部署,这一切都让他无法轻易舍弃。
相反,若是迁至江北,一切都得从零开始。更为复杂的是,江北地区的敌方势力错综复杂,国民党军、日军、伪军等多个力量交织其中,风险巨大,回报却并不相称,这让他觉得不值得一试。
此外,还有一个更为隐秘的原因,便是项英在新四军创建之初,因受王明右倾投降主义影响,屡次遭到延安批评,甚至被指责“上了国民党的当”。虽然最初项英对此并未放在心上,但随着延安六届六中全会召开,王明已经认错,项英却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愈加沉重。
在江南,项英拥有较大的独立性,尤其是新四军的许多工作和任务都是他亲自操办的,离开这里,自己的影响力将大幅削弱。更为严重的是,一旦移师江北,项英很可能会被调回延安,而这一点是他最不愿意接受的现实。
说到项英的种种考量,就不得不提到新四军军长叶挺的情况。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方的游击队失去了与中央的联系,在蒋介石的压力下,国民党最终同意将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的新四军。这个番号的来源,得到了蒋介石和叶挺的共同认可。叶挺在北伐战争中战功赫赫,深受蒋介石的信任。而毛主席也认同这个番号,因为他最初创建红军时就有“四军情结”。
然而,双方在指挥权上产生了冲突,最终的安排是叶挺担任军长,项英担任副军长。尽管叶挺是国民党的代表,但由于他参加过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并曾到过延安,因此中共同意他担任军长,并确保新四军的最终指挥权将交给我党。尽管如此,项英作为副军长,一直是新四军的核心人物,并与叶挺、张云逸、袁国平等人共同合作,领导着新四军。
初期,新四军向延安报送的电报大多由项英接收,叶挺则较少收到来自中央的直接指令。这使得叶挺一度产生辞职的念头,甚至在皖南事变后,叶挺在囚禁期间曾写下感慨:“三年军长,四次辞呈,一朝革职,无期徒刑。”
正如前文所述,项英在新四军的很多决策上,与中央的指示未能完全对接,甚至在处理自己与叶挺的关系上也存在不少困难,这影响了新四军的发展。随着时间推移,中央对项英的表现逐渐不满,甚至有意将其调回延安,将新四军的实权交给叶挺。项英对此感到压力倍增,更加不愿意执行北移的决定。
到了1941年1月4日,新四军终于决定北移,但两条路线的选择却充满争议。毛主席建议的东线路线较为安全,从云岭向东经马头镇、孙家埠等地,再渡江进入苏南。虽然此路线较远,但因其经过我军的交通线,沿途兵站众多,且群众基础扎实。而蒋介石指定的北线路线则较为危险,经过铜陵、繁昌,进入日军防区,充满了重重风险。
然而,项英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线——南线。这条路线不但绕远,而且会经过国民党的防区,随时可能遭遇伏击。项英的选择可谓充满了战略考虑,他认为在南方开展游击战比迁往江北更为可行,若是国军进攻,新四军可以就地作战。
但出乎所有人预料的是,项英在危急时刻竟然带着少数人离开了部队。此时,延安方面急电叶挺要求其全权指挥,带领部队突围。然而,一切都为时已晚。叶挺为保全部队不得不与敌人进行谈判,最终遭到扣押并囚禁。之后,叶挺得知项英不幸被害的消息,不禁黯然神伤,感叹道:“项英也是一有志向、有才干的英雄,他的重大失误并非与我合作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