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结束后,延安方面对各个根据地的部队进行了重新调配,决定将他们派往东北地区。原计划南下的第二支队,在途中接到新的命令,森严的军令催促下,日夜兼程,最终顺利抵达东北。
1946年1月,东北人民自治军正式更名为东北民主联军,进行了一次重大的部队整编。在这次整编中,陈金钰所指挥的第24旅中,有两个团被编入了新四军第3师的第10旅,他被任命为副旅长,后来又调任第8旅担任旅长。
到1946年8月,3师的主力部队重组为第2纵队,而他所指挥的第8旅则改为第4师,担任师长,副师长则是胡继成。值得一提的是,2纵队是东北野战军中唯一的原装部队,其他部队的组成是由不同的根据地部队结合而成。所以,2纵的成立是基于过去3师下属的独立旅、10旅和8旅,这样的编组使得2纵的整体实力得以凸显,尤其是如果第7旅没有划给第6纵队的话,2纵的力量将更为强大。
2纵队在成立后,经过多次改编,形成了第4师、第5师和第6师,其中第5师是由第10旅改编而成,师长是钟伟。第5师被视为2纵主力部队的核心,是东北地区的主力师。第5师在总部指令的调动下频繁参加军事行动,而第4师与第6师则一直在纵队领导的指挥下行动。
在第4师期间,他参与指挥了三下江南的战役,并随即转入夏季攻势期间的怀德攻坚战。这场激烈的攻坚战后,第4师又在大黑林子地区成功消灭了敌人一个师部和一个团,歼灭敌人数目达到一千七百多人。此役中,第4师取得了显著的攻城和增援战斗的胜利,受到总部的高度嘉奖。
随着夏季攻势的结束,部队迎来了一段休整期。在8月筹备启动秋季攻势时,他被调离部队,前往新成立的上干大队进行学习,师长则由胡继成接任。上干大队的队长陈伯钧是在教育领域具有声望的将领,经过三个月的学习,着重于前线师、团干部的军政教育。
然而,他在学习期间,部队却在进行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1948年上半年,当冬季攻势结束后,部队进入了休整阶段,而他被调任为辽东军区下辖的独立第3师师长。这个独立师主要是地方部队,相较于主力部队,其战斗力并不算强大,主要是为了承担配合主力战斗的任务。把他从主力师长调往独立师工作,显然上级是出于何种考虑呢?
或许是为了提升独立师的战斗力,让有能力的干部来带领这支相对弱小的队伍,从而增强整个部队的作战风格,这大概是上级的初衷。随着战斗规模日益扩大,独立师也有可能编入野战纵队展开进一步的战斗。
在辽沈战役开始之际,部队分成了两条战线,一条以主力纵队为主,攻击锦州并意图打击敌方的增援部队。除了第6纵的两个师和第12纵未参与外,其余十个纵队都投入了对锦州的进攻和对敌增援部队的打击。而第6纵和第12纵则与数十个独立师共同围困了长春。随着锦州的攻克,长春也随之获得解放。
在辽沈战役后,部队进入关内参与解放华北的战斗,而多个独立师也编入了12个野战纵队中。他指挥的独立第3师被重新编为165师。伴随平津战役的结束,165师划归华北军区建制,编号改为208师,承担起卫戍的重任。
自1947年8月调离主力师的那一刻起,他经历的战斗屈指可数,相比于以往的主力战斗,这些都是在配合作战。原本应该南下参与战斗,却不得不留在华北承担防卫的任务。
解放后,他从师长的位置调往军事学院进行学习,随后担任步兵学校的校长。在1960年,他被调任为69军副军长,后又出任山西省军区司令员以及北京军区副参谋长。在这一正军职的岗位上,他稳扎稳打,几十年间没有太大的变动,直到最后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