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年,彼得一世指挥大军与瑞典王国爆发战争,标志着大北方战争的开端。这场战争的焦点是争夺波罗的海沿岸的领土,涵盖今天的圣彼得堡、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等地区。那时,这片土地还属于瑞典王国的统治范围。然而,到了1703年,沙俄成功击败瑞典,占领了圣彼得堡的土地,并在此建立了新城,之后将沙俄的首都迁至这里。
经过长达两年的激烈交战,1721年,沙俄最终战胜瑞典,彻底控制了波罗的海沿岸的广大地区,并从瑞典手中夺取了大量土地。这一年,彼得一世被正式加冕为“彼得大帝”,沙俄进入了帝国时代,开始了更为强盛的历史篇章。
普京,现如今俄罗斯的领导人,曾明确表达过这一观点,指出圣彼得堡曾经是瑞典的领土,然而沙俄凭借强大的军力战胜了瑞典,并获得了这块土地。即便当时欧洲国家不曾认可,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圣彼得堡最终成为俄罗斯固有的领土,欧洲也逐渐接受了这一现实。
如今,几乎没有任何欧洲国家敢公开宣称圣彼得堡不属于俄罗斯,毕竟这座城市不仅是俄罗斯的文化与历史象征,也代表着俄罗斯人民的情感归属。因此,普京提到圣彼得堡时,实际上是在表达一种自信与底气,这也是他对外界传达的一种信息:克里米亚与乌东四州的命运,将会和圣彼得堡一样,最终成为俄罗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回顾2014年,克里米亚通过公投宣布加入俄罗斯,而没有与乌克兰方面进行任何协商。这一操作虽然略显仓促,但却出乎乌克兰当时的意料。面对俄罗斯的强势行动,乌克兰当时并未采取强硬反应,反而选择了忍让。尽管如此,这也引发了乌克兰对境内俄族人的警觉和不满。
接下来8年间,乌克兰当局一直试图遏制乌东四州的俄族人,防止他们效仿克里米亚,借助俄罗斯的支持脱离乌克兰。乌东四州的俄族人,甚至一些受过俄文化熏陶的非俄族人,开始萌生将乌东四州并入俄罗斯的念头,打算“说走就走”,与俄罗斯结成更加紧密的关系。
这一局势最终导致了冲突的爆发。乌克兰自然不能容忍自己的领土出现大规模分裂,毕竟如果其他州效仿乌东四州的做法,乌克兰的国家统一将受到威胁。俄罗斯则表示强烈反对,认为不能坐视同胞受压迫,因而决定介入。这一背景下,普京的潜台词显而易见:这是俄罗斯收回乌东四州的最佳时机,克里米亚的情况已经证明,西方世界根本不会反对这种做法。
然而,普京未曾料到,这场战争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会迅速结束。新上任的乌克兰总统顽强抵抗,甚至联合西方国家共同应对俄罗斯的进攻,最终导致战争进入了拉锯阶段。至今,战争已经持续超过500天,俄罗斯与西方世界的经济关系几乎断裂,俄罗斯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不过,从普京的角度来看,这些损失相比起土地和人口的价值并不算什么。
在当前的局势下,普京通过回顾圣彼得堡的历史,向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未来克里米亚和乌东四州,也将像圣彼得堡一样,成为俄罗斯的不可分割的领土。即便现在欧洲国家的反应激烈,但随着时间推移,世人终将淡忘这段历史。
事实上,俄罗斯拥有很多类似圣彼得堡的领土,这些土地大多是沙俄时期通过战争或其他方式征服的。例如,车臣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例子。车臣人长期希望独立,他们的文化与俄国截然不同,且一直没有完全融入俄罗斯。为了维护统一,俄罗斯曾与车臣爆发过两次战争。尽管车臣最终屈服,但每年俄罗斯都会向车臣支付巨额安抚费,并允许车臣拥有独立的军队、法律和财政,事实上成为了一个半独立的地区。
除了车臣外,俄罗斯境内还有许多类似的地区,如印古什、达吉斯坦、鞑靼斯坦、北奥塞梯等,这些地方一旦局势不稳,极有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分裂风险。为了避免这种局面,俄罗斯不得不全力控制和安抚这些地区,否则高加索的分裂势力可能一发不可收拾。
此外,俄罗斯对外东北的控制也有着类似的背景。在19世纪中叶,沙俄通过战争从清朝手中强行割取了外东北的大片领土。如今的海兰泡、伯力、海参崴等地,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但在俄国的统治下,这些地方的名字和文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于这些地区的历史,许多俄罗斯人已经没有任何记忆,甚至坚信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俄国的领土。
这一现象反映出俄罗斯对待历史的方式:他们常常将历史描绘成自己一手建立的光辉成就,忽略了那些通过侵略得到的土地和财富。而对于中国来说,这些被侵占的地区并不应被遗忘。正如《寻梦环游记》中的哲理所说:“只有当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死去时,你才算真正消失。”对于中国来说,外东北的土地,海兰泡、伯力、海参崴等地区,依然是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每一代中国人铭记,传承下去。
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年轻人开始认为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俄国的领土,并对这些历史漠不关心,那么或许,我们就真的失去了历史的记忆,丧失了应有的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