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原先的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被更名为解放军总政治,罗荣桓担任主任,谭政为第一副主任,萧华则是副主任。此外,总政部的领导团队中还有刘志坚等多位将领。
提到刘志坚,他与总政部的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堪称是该机构的老资格领导。自1952年调任总政部宣传部部长起,他便开始在这里为党的宣传工作贡献力量,直到1957年升任副主任。在副主任的岗位上,他埋头苦干了整整十年,终于晋升为第一副主任。然而,在1967年遭受到冲击,刘志坚不得不在这场风波中暂时隐退,整整七年之久未能重返领导岗位。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运动横扫而来,让许多人感到困惑不已,简直可以说是“老革命遭遇了新难题”。不少人几乎是被动地卷入这场运动,以“反修防修”为口号,积极参与其中。尽管在当时许多人对面临的种种问题并不十分明确,但大家仍然竭力去深化自己的理解。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事情的发展并不正常,许多做法逐渐显得失当,并逐步对某些政策产生了疑问,甚至形成了抵触情绪。在那时,已经晋升为总政部第一副主任的刘志坚负责着宣传和文化部门的工作。他在文革小组中担任第二副组长,随后又成为全军文革小组的组长,成为这一运动初期的重要核心领导之一。期间,他曾多次参与党中央、军委和文革小组的会议,向领导人及老一辈革命家们汇报和请示,同时也起草了一些重要文件,协助大干部们保持军队的稳定,做了不少工作。
从1966年到1967年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刘志坚紧紧跟随“反修防修”的步伐,尽力去完成上级分配给他的各项任务。事后来看,他意识到自己做出了一些错误的决策,但在当时他并未觉察到。当他受到冲击并被监护后,才逐渐领悟到这场运动的问题之严重。真正让他在思想上有所觉醒,是在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在1967年,因为被指控多项罪名,刘志坚被打倒,遭受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折磨,这一状况持续了七年零九个月之久,直到1974年才结束监护。在这一年,他参加了国庆活动,而有一项不成文的规矩是,能够受邀参加招待会的人,意味着他们已经被证明清白,可以重新归位复职。
1975年,在邓小平主导军委工作之后,大力进行军队整顿的过程中,刘志坚被调任为军事科学院的政委,重新回到前线工作。几个月后,他转至昆明军区担任政委,在那个岗位上任职长达七年之久。1983年,他被调任为政治学院的院长,经过三年的兢兢业业后,选择退居二线,开启了自己新的生活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