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沙俄的崩溃标志着一个庞大帝国的解体,面积达到2288万平方公里的沙俄,在一夜之间四分五裂。当时的俄国,政治局势混乱,陷入了内乱与动荡之中。苏俄接过了政权的接力棒,但为了重建秩序,他们不得不通过组建苏联的方式,将失去的领土和盟国逐一重新纳入怀抱。
到了1945年,随着二战的结束,苏联已经变得非常强大。它的版图包含了15个加盟国,总面积为2240万平方公里。除芬兰独立出来外,几乎所有沙俄曾经控制的领土都已回归苏联。可以说,这一时期的苏联,已然恢复了俄国在沙俄鼎盛时期的强大状态,而且它的国际地位远超曾经的沙俄,成为了全球仅有的两大超级大国之一。
对于东斯拉夫民族而言,苏联的崛起代表着他们首次站在了世界的顶端,俯瞰全球。曾经的辉煌使得俄国人难以满足于平凡的生活。尽管苏联模式在国内并不被所有人接受,尤其是对于其严格的制度与管理模式存在不满,但大多数俄国人对苏联所享有的世界地位感到自豪。尽管如此,苏联的解体彻底改变了这一切。
俄国一直缺乏沿海领土,这也是为什么它总是四处扩张,争夺邻国的沿海地区。沙俄时期,俄国通过武力和威胁,成功占领了波罗的海、黑海和远东的沿海地区。圣彼得堡、波罗的海三国、克里米亚、海参崴、芬兰等地区,都是通过沙俄的军事行动一步步取得的战略港口。
苏联时期,尽管俄国恢复了除芬兰以外的几乎所有重要沿海地区,但苏联的解体对俄国来说,无疑是一次严重的打击。彼得一世与叶卡捷琳娜二世所开创的海洋战略几乎都在这一过程消失殆尽。
在现代的国际格局中,海洋资源无疑成为了未来发展的关键。因此,俄国一直渴望获得更多不受制约的港口。然而,苏联解体后,俄国失去了这些战略要地,对其国际地位造成了沉重打击。
苏联被认为是东斯拉夫民族的巅峰时期,主要是因为它不仅在15个加盟国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还在全球范围内对许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东欧国家,苏联几乎是他们的“大家长”,在许多方面起到了主导作用。
二战结束后,全球势力开始重新划分,苏联将东欧几乎完全纳入其影响范围。这一历史情形就像一场社会实验,东欧国家在苏联的领导下,尝试了一种新的社会政治模式。与此同时,西欧和中欧则在美国的带领下走向了另一条道路。为了应对北约的压力,1955年,苏联与东欧国家一起,组建了华约组织。此时,东欧国家与苏联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
但苏联解体后,东欧国家纷纷选择加入北约,这意味着俄国对这些地区的控制力彻底丧失。与此同时,二环的加盟国也开始独立行事,很多选择了向北约靠拢,例如波罗的海三国。即便是一些原本隶属于苏联的国家,如乌克兰、格鲁吉亚、摩尔多瓦等,也有明显的倒向北约的倾向。随着这些变化,苏联的防线逐渐崩溃,俄国的核心区域暴露在了北约的威胁之下,这对俄国而言无疑是一大打击。
沙俄虽然竭力扩展自己的沿海地区,但其海军力量一直较为薄弱,无法在海外进行大规模的扩张。因此,尽管沙俄在陆军上占优势,海洋战略始终未能成功实施。进入苏联时代,俄国的海军实力得到了显著增强,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之一。然而,苏联的地理版图与沙俄高度重合,因此它在沿海地区的优势并不显著。尽管如此,苏联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逐步在海外开设了多个军事基地,包括中国的旅顺、越南的金兰湾、叙利亚的塔尔图斯等。
苏联在海外的军事布局,若资金充足且政治稳定,或许能够持续对抗美国,维持全球的平衡。但苏联的版图过于庞大,而其经济与财政状况未能支撑如此庞大的体系,最终导致了其崩溃。解体后的俄罗斯经济持续低迷,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将大量海外军事基地关闭。除了叙利亚塔尔图斯港外,其他基地基本都撤回了国内。这对俄罗斯全球地位的打击巨大,国际社会也意识到俄罗斯的超级大国地位已经彻底丧失,再也无法像苏联时期那样在全球范围内称霸。
外蒙古曾被戏称为苏联的第16个加盟国,苏联在该地有大量的军事驻扎,且它始终保持着对外蒙古的控制。然而,苏联解体后,外蒙古的控制权也被彻底丧失,俄军撤离后,外蒙古成为了中俄之间的缓冲区,而不再是俄国的直接附属地。对于俄国而言,这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损失。外蒙古失控,意味着西伯利亚的安全受到威胁,而西伯利亚又是俄国资源的命脉。因此,这一变化令俄国深感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