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许多将领被评为准兵团级,其中大多数都是正军职出身。然而,彭明治的情况有所不同,他曾担任13兵团的副司令,按理说,他应该被评定为副兵团级职务,怎么会降级呢?要理解这个问题,或许我们需要了解彭明治的背景。
彭明治是一位资历较深的老将。在南昌起义时,他便担任了连长一职。但起义之后,由于脱队,他与红军失去了联系,最终只能依靠加入国民党部队来维持生计,从事兵运工作。后来,他重新找到了组织并加入了红军,在红军部队中,他担任了参谋长的职务。随着抗战的推进,彭明治被调任为团参谋长,后来又接替杨得志担任了团长。部队按照当时的战略形势,南下华中,并扩编为苏鲁豫支队,彭明治担任了支队长。皖南事变发生后,他所在的部队被编入了新四军的3师7旅,成为新四军军部的机动部队。
抗战胜利后,彭明治随部队挺进东北,参加了秀水河子战斗。在这场战斗中,7旅与山东军区的1师联合打了一场歼灭战。这两个部队的前身分别是红1军团和红3军团,抗战期间的343旅部队,在东北的红军部队中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这两支部队后来分别改编为1纵1师和6纵16师。
不过,彭明治并未成为改编后的6纵16师的师长。原因是在四平保卫战之后,他因健康问题被迫返回后方休养。尽管如此,16师的师长职位始终空缺,副师长一直代理该职务。或许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接任人选,也或许是上级专门为彭明治留出了这个空缺。
在抗战胜利后,3师接到命令北上东北,黄克诚曾建议增强师部领导力量,提出让刘震或洪学智担任副师长,彭明治则转任师参谋长。然而,华中局并未同意这一调整,军委决定让刘震担任第一副师长,洪学智担任第二副师长兼参谋长,彭明治则未被调动。上级指示彭明治继续率领7旅前往冀东,归林总指挥指挥。
很少有人知道,当林总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司令员后,他在途中接到了北上的命令。当他抵达冀东时,上级准备成立冀热辽军区,并任命他为司令员。7旅途经冀东时,留下了来为冀东区域的领导力量,而3师的主力则继续北上进入东北。考虑到7旅曾是林总领导过的部队,且其战斗力和干部素质都相当熟悉,因此彭明治被安排继续留在7旅。
随着形势变化,林总在冀东短暂停留后,最终进入东北,3师的全部力量也继续北上。事实上,彭明治继续留在7旅,显得更为合适,这支部队是他亲自培养起来的,能力和威望都相当高。
即使之后7旅改编为16师,上级在选拔16师的师长时也并未放松过。从16师成立到梁兴初担任师长之间,经历了整整一年。梁兴初担任了两个月的师长后被调走,16师的师长一职再次空缺,继续由副师长代理,直到1948年5月,李作鹏才被正式任命为师长。
16师有着深厚的战斗传统和资历,尽管在一些方面也存在问题。夏季攻势之后,16师曾进行过思想整顿。当李作鹏接任师长时,上级明确要求他带领16师向1师、5师那样取得更大的进步。
在后方休养了两年多后,彭明治重返前线,担任了2兵团的副司令,协助程子华指挥。1949年,部队改编后,彭明治继续担任13兵团的副司令。如果他在那时重返16师,他很可能会被安排担任6纵副司令兼16师的师长。毕竟,16师有着强大的资历和战绩,梁兴初、李作鹏等人也曾兼任过副司令,而梁兴初曾只是彭明治的副手。
新中国成立后,彭明治的职务并不低,但评定等级并不仅仅看职务,还有一个关键因素——战绩和担任主官的时间长度。像莫文骅、李天焕、郭化若、张震等解放战争后期担任正兵团职的将领,最终都被评定为副兵团级。或许因为他们担任主官的时间太短,导致了这种评定。以此类推,彭明治作为副兵团职被评为准兵团级,似乎也是合情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