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6年冬天,李莲英的母亲在北京去世,这让一直以孝顺著称的李莲英深感悲痛。为了纪念这位慈母,李莲英决定举办一场规模庞大的葬礼,他甚至在家乡大摆宴席,整整35天,让大城县的乡亲们免费享受丰盛的酒宴。
那么,李莲英葬母的排场到底有多大?他又是从哪里获得如此巨额的财力来操办这些事宜呢?
一、李莲英为何决定去当太监
李莲英生于道光28年(1848年),家乡位于河北省的大城县,是家中四个兄弟中的老二。李莲英的父亲年少时是无业游民,后因勤劳肯干被叔叔收养,甚至帮助他娶了妻子,这位妻子就是李莲英的母亲。
虽然家境贫寒,但由于叔父的帮助,李家的日子一度过得还算安稳。可是,父亲的叔父去世后,家里的负担越来越重,李莲英的母亲又生了两个弟弟,家中人口增加,但劳动力却逐渐减少,生活条件开始恶化。为了谋生,李家最终搬到了北京。
到了北京,李莲英的父亲只能靠给人做皮革制品勉强维持生计,而母亲则无法外出工作,专心照顾家中的孩子。随着时间推移,李莲英的兄弟们长大,家里的支出不断增加,日子越来越艰难。李莲英深知父母的辛苦,年仅七岁的他决定做出一个改变,为了帮父母减轻负担,他决定进宫当太监。
然而,李莲英的父亲并不赞同他做出这样的选择。古代社会对家族传承有着极高的重视,父亲觉得作为家中的男儿,应该要有自己的子嗣和后代。李莲英却认为,自己作为家中的二子,最适合去宫中当太监,而长子和年幼的弟弟都可以承担起家族的传宗接代责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父亲终于无奈地接受了李莲英的决定。
进入宫中的李莲英,初时不过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太监,年纪尚轻,常被他人欺负。但李莲英凭借着聪慧的头脑和坚持不懈的努力,迅速掌握了许多技能,尤其擅长梳头技艺,这使得他在宫中逐渐崭露头角。终于,他被选入长春宫,开始侍奉慈禧太后,担任一些重要的工作。
二、李莲英的母亲去世,葬礼安排
到了59岁时,李莲英的母亲因病去世,这个消息令他痛不欲生。为了报答母亲多年的养育之恩,李莲英决定为母亲举办一场盛大且庄重的葬礼。他明知自己的高位可能会引来外界的猜疑和非议,但依旧决定全力以赴。
他深知慈禧太后对于自己的恩宠,因此在做出决定后,李莲英亲自向慈禧请假,并阐明了自己想要为母亲办一场体面的丧事。听到李莲英的孝心,慈禧深感触动,答应了他的请求,并赐予48万两白银作为葬礼经费。事实上,李莲英并不打算真的向慈禧索要更多的资金,他只是希望得到慈禧的一道许可和支持。
尽管李莲英的兄弟们最初并不想过于奢华地办葬礼,但李莲英坚持要尽最大努力,毕竟他常年远离家乡,心中对母亲深感亏欠。于是,在李莲英的指引下,葬礼的准备工作开始了。李家的乡亲和乡绅们也参与其中,帮助筹办葬事。
然而,这些人虽然有过一些经验,但面对如此规模的葬礼,依然感到有些手足无措。于是,他们翻阅古籍,借鉴古人举办葬礼的方式,才终于大致确定了葬礼的方案。
三、举办盛大葬礼,宴席长达35天
经过了三个月的精心准备,葬礼终于在1907年初春如期举行。为了确保葬礼的庄重与热闹,李莲英特意安排了35天的宴席,每天三餐丰盛,宾客们可以免费享用。虽然这些宴席不如南方的宴会奢华,但在北方的葬礼中,这样的排场已算极其盛大。
起初,李莲英担心家乡的乡亲们不愿前来吊唁,便在大城县发布了通知,宣布所有前来葬礼的来宾均可免费用餐。可是,前几天到场的吊唁者寥寥无几,这让李莲英非常生气,怀疑是兄弟们在当地作威作福,导致与乡邻关系紧张。最终他得知,原来是袁世凯为确保葬礼安全,安排了几百名士兵在村外把守,才导致乡亲们不敢前来。
在袁世凯撤走士兵后,乡亲们纷纷涌向葬礼现场,李莲英的母亲得到了大家的吊唁。宴席上,尽管北方的宴席不如南方丰盛,但鸡鸭鱼肉的美味佳肴已足够让宾客们大快朵颐,很多人吃饱后还将食物带回家慢慢品尝。
由于葬礼持续了长达35天,期间大城县的生猪几乎被买光,肉价飙升。葬礼结束后,李莲英为母亲准备了非常精美的棺木,并请来壮汉抬棺,葬礼的规模堪称宏大。整个出殡过程,人山人海,场面空前壮观。
最终,整个葬礼的花费高达120万两白银,李莲英毫不在意这些巨额费用,因为他始终认为,母亲的恩情无法用金钱衡量。
结语
李莲英为母亲所做的葬礼,因其极其奢华与盛大,而广为流传。虽然他的孝心令人动容,但这些巨额费用也来自贫苦百姓的辛勤劳作。假如李莲英的母亲能够看到这一切,她会如何评价儿子为她所做的这一切呢?